它们矗立在公园草坪、公共广场、滨水堤岸上,它们阐释着城市的特征,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彰显着城市的性格,散发着城市的魅力,它们是整个城市的小细节,也是大提升。据最新统计:宁波中心城区目前拥有城雕共计235件。
有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雕塑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和景观中的控制点而非点缀物,一座好的城雕,是在明确城市文化内涵和导向的基础上,从文化视角对整个城市资源的一次调动。”诚然,宁波渴求着优秀的城市雕塑的诞生,伴随着这种渴求,我们一次次地对现有的城雕施以“注目礼”,也一次次地以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资源。
城雕的“昨天”
从无到有探索宁波模式
宁波有组织的城雕工作起步较晚。2001年2月市城雕办成立以后,结合三江六岸绿地改造和市会展中心、高教园区、外滩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先后建成了一批较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虽然,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与国内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长春、青岛等相比,仍然存在着数量少、类型单一、缺少标志性雕塑等问题,但不断发展中的宁波城雕已经开始担负起重塑城市精神的神圣使命。“三新”——新作品、新展览、新成果的出现,具有代表意义。
有心的市民可能还记得,在本世纪初,有一批城雕名家新作涌进宁波,它们打开了我们最初的视野。2001年,市城雕办委托中国雕塑学会为我市设计、制作“名城、名人、名作”雕塑作品,历经3年时间,经国内顶级雕塑家之手诞生的《笋》、《晚归》、《露珠》、《钢琴》、《读》、《琴》、《大师》、《田螺姑娘》等12组雕塑作品陆续成为甬城的风景:在永丰西路旁的沿江绿地上,一名美丽的女子倒立在江边的田螺上,这是根据民间传说制作的雕塑《田螺姑娘》,线条流畅、形式夸张;在江北槐树路绿化带,矗立着高2米的雕塑作品《晚归》,表现的是女子在一天的劳作之后,肩背农具把家还;在三江口的时代广场上散落着12颗晶莹的“露珠”,这组由不锈钢建成的《露珠》雕塑在太阳的映照下,格外耀眼……这12组雕塑的出现,结束了宁波没有国内一流雕塑名家名作的历史,甬城百姓终于在家门口也可以欣赏到大师的名作了。
接着,宁波趁热打铁推出了新展览,甬城街头刮起了一股不小的城雕“旋风”。2002年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和城市投资公司在天一广场举办了“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宁波展”,共有100余位雕塑家的120余件雕塑作品亮相,这是我市首次举办的大型露天雕塑展,9天的展览时间,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市民的眼球。
此后,宁波城雕渐渐显山露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城雕作品的获奖突破。2006年,市城雕办组织参加了“浙江省城市雕塑评选活动”,这是我省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全国首次举办的省级城市雕塑评选活动。我市有多件雕塑获奖,其中《院士林》喜获大奖,《梁祝化蝶》、《天保九如》、《结》、《中国结》获优秀奖,市城雕办获优秀组织奖。
纵览宁波城雕近10年来的发展历程,业内人士总结了两个较明显的特征。
其一是宁波城雕凸显对外交流特征。作为港口城市,宁波同欧洲国家的文化交流相当频繁,2006年后更是陆续获赠了包括《大卫》像在内的4件国外雕塑,在国内城市中实属少见。特别是在《朱丽叶》和《梁祝化蝶》的互赠交流中,我们看到了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趋势。这两件作品具有精神上的契合点——都取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都寄托
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种精神上的契合,结合雕塑的艺术语言特性,使得语言与文化习俗不再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
其二是宁波城雕具有小型化与亲民性特征。2001年,宁波开始启动城市雕塑建设工作,在全国城雕委的支持下征集到大量的艺术家的架上作品。这些架上作品放大后,被放置在宁波城区的街道、社区中,从而构成了目前宁波城市雕塑的主要面貌。架上作品寄托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感触与思考,在题材上具有更突出的生活情结,在雕塑语言上具有更个性化、更饱满的特征。也正是这批作品的设置,使得宁波的许多城市雕塑与街道文化、社区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宁波的城市雕塑具有了小型化、生活化、精品化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