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们说“老师好”
比如县地处那曲地区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属怒江上游流域。县城海拔3960米,总人口5万人。
比如县目前还没有高中,比如县中学是当地惟一的一所初级中学,现有教师90名,教学班级24班,学生都是藏族孩子,教师中三分之一为汉族,其余为藏族教师。学校实行每周六天的坐班制,并且“五一”和“十一”假期也不放假。学生全部住校,要上早自习和晚自习。
徐嘉勇任教初一年级的英语课。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他就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同学们向他问候时,用普通话说“老师,再见”,显然,孩子们知道那是一句问候语,但不知道在什么场合才可用。于是,徐嘉勇耐心地向同学们解释,指导他们正确学习使用汉语问候语,告诉他们,教师来上课时,应该说“老师好”,下课了,教师回去时,应该说“老师再见”。
原来,比如县的学生在小学里学的都是藏语,汉语水平很差,更不用说英语了。因此,徐嘉勇教英语时,仅仅26个英文字母,他就教了两个星期。此后,在徐嘉勇的精心教育下,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一次全校组织的月考中,他任教的班级里有5个同学得到满分,获85分以上优秀成绩的有12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徐嘉勇与西藏的学生结下了很深的感情。课余时间,他会跟学生们交流,努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学生有了思想负担,他找他们促膝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内心的症结。因学生大多住校,闲暇时徐嘉勇也去学生的寝室转转,给他们买一些学习用品等。有时,学生病了,他还会送去一声声问候。
第一次使用多媒体设备
“援藏支教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走后,还能为这里留下一些什么?”徐嘉勇觉得,作为援藏教师,不仅仅是教几节课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教学改革模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手段,这才是援藏教师的意义所在。
由于受硬件设施的限制,比如县的教师们基本上还是一本书加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虽然学校里有一套多媒体设备,但是也没有教师使用。
为了开阔老师们的视野,7月20日,徐嘉勇在比如县中学,为初一(六)班及全校英语教师上了有史以来的第一堂英语多媒体教学课,县教体局的吴能利局长也特地来听课。“原来英语课还可以这样上!”同学们听课后,觉得新鲜生动有趣,收获很大。老师们听完课后,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吴局长要求比如县中学教师提高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学生享受现代化教学手段带来的乐趣。
此后,徐嘉勇每上一节课,都会做成多媒体课件,供教师们分享,同时他还听了其他教师上的课,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他们提高。
到全县各学校调研指导
援藏之前,徐嘉勇担任宁波十五中学的教科室主任,还是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到了比如县后,他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教学之余开展教师培训。为了解全县教育现状,推广教育新经验,新做法,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只要一有空,他就会随县教研室老师一起去别的学校调研指导。
援藏下乡的历程是艰辛的。有时,需要跋山涉水,翻越海拔5000米的雪山。西藏乡镇公路以土石路为主,路况极差,危险很大。坐车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身心疲惫,而且许多乡镇没有适合口味的饭馆,但每次看到长期在西藏艰苦工作的教师,徐嘉勇就会想:“与他们相比,我付出的这一点算得了什么?”
西藏支教 收获良多
曾经有人问他:“援藏经历中,你收获了什么?”徐嘉勇说:“西藏,洗涤了我的灵魂,使我收获了一份责任。当我再次回到十五中学的时候,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变得更有责任心。”
他说:“教师节,学生送来一个个精心制作的藏族吉祥物,我感动着;家长大老远跑来,虔诚地送我一声问候,我幸福着;看到孩子们成绩提高的时候,我甜蜜着;当同事们对我投来满意的眼神,伸出拇指说‘老师,扎西德勒’时,我自豪着;当我对孩子们施以小小的关心,一句‘老师像朋友更像父亲’时,我流泪了……西藏,让我收获了沉甸甸的爱,让我收获了长青的汉藏友谊。”
结束休假后,徐嘉勇将再次回到比如县任教。他说:“我会继续努力工作的。我不会让藏族的孩子失望,也不会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失望。”
东南商报记者 毛信意/文 记者 刘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