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貌
城市面貌
宁海新闻网讯
本报记者 王海明
这是波云诡谲的五年,这是风云际会的五年。
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五年,这也是历经考验阔步向前的五年。
这五年,我们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这五年,我们行进在科学、和谐发展的道路上。
如何表述这五年宁海大地上发生的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形容这五年宁海干群奋发图强、团结一心取得的卓越成就?
良好生态引来成群白鹭
活力,宜居,人文,和谐!
县“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构筑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县”的总体目标。五年里,宁海深入实施“五五举措”,加快建设活力宁海、宜居宁海、人文宁海、和谐宁海,努力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扎实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
科技工业园区
经济发展:129.87亿元到277亿元的激情跨越
2010年预计生产总值达到277亿元,相比较于2005年的129.87亿元,增长近148亿元;预计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6亿元,相比较于2005年的16.61亿元,增长近24亿元,年均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16440元、6919元上升到28800元和12600元,年均分别增长11.7%、12.6%,领先全省平均水平。
5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把“好”字放在“快”字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了经济集约化、内涵式发展。
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创业创新翻番工程,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工业十一项指标考核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一,外贸出口5年里年均增长24%。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以上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跨过6000美元门槛,接近7000美元。
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县先后获得全市首个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称号,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省科技强县、省文化先进县、省体育强县和省旅游经济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较5年前排名上升9位,名列第63。
又一个五年,又一轮激情跨越和新的腾飞!
甬台温铁路宁海段通车
产业优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促转型、稳增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快“优一、调二、扩三”步伐,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3.4∶51.3∶35.3调整到2010年的10.5∶56.7∶32.8,我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产业规模由“小”转“大”,模具、文具等6大传统优势产业不断优化提升,并培育了新材料、新能源等6大新兴产业。最近三年,我县平均每年新增规模企业53家,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3.6%。产业布局由“散”转“聚”,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积极谋划三门湾新区开发建设,构建形成“二园八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2010年新获“中国压铸产业基地”称号,加上文具、模具和汽车橡胶部件,我县国家级产业基地总数达到4个。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11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1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0年预计达到48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
农业发展不断走向规模化、特色化和生态化。耕地、林地、养殖水域流转面积63万亩,特色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达39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登峰蜂业专业合作社在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后,2009年实现销售1809万元,户均增收3.2万元;在长街镇,三分之二以上的粮食任务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目前全县有县示范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0多家,成员6.8万户,拥有生产基地7.1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着重发展以金融业和旅游业为龙头的“十大产业”,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支柱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有效投放,提升金融服务,金融业加速发展,成倍扩张,贷款余额从2005年的107亿元大幅增加到400亿元,相比2010年初新增105亿元,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大景区、大产业、大发展”,依托丰富的山海生态资源优势,围绕打造“全国生态旅游健身先行区”,积极谋划乡村休闲旅游县域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宁海湾、森林温泉、十里红妆、东海云顶等景区景点开发,建成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我县获得全国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省十大生态旅游名城称号。以“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为首的节庆活动越办越红火,通过旅游带动,激活“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宁海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而依托“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的成功运作,宁海积极申请5·19为“中国旅游日”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进入国家决策程序。
尤其2010年以来,我县一大批服务业项目相继开工、竣工,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势推进。宁波南部现代物流中心打造初具规模,汽车4S店形成集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逐步显现。服务业增加值预计达到91亿元,同比增长12.5%,占GDP比重33.4%,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89亿元,同比增长15%。
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让宁海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转型升级:由内而外的美丽“蜕变”
2010年,宁海新获国家授权专利1600项,增长36.9%,被评为全国县域商标发展百强县,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8亿元,增长87%。
“十一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加快产业层次由“低”向“高”转变,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和品牌、标准、专利三大战略,不断引导企业加快组织结构和管理创新,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改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从2005年的0.42%提高到2010年的1.5%。
一直生产文具的“松鹤”在2009年8月份又开始做起了五金和日用品生意。不断地研发新产品,不断地拓展新领域,是“松鹤”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原因。仅2009年一年,“松鹤”在研发技改上的投入就达2000万元。其生产的产品原先只有3个品类,发展到现在有20多个,品种也由原先的2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个。“松鹤”企业成功“转身”,被市科技局命名为“高新技术企业”,并被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授予国家唯一的“化工文具委员会主任单位”,成为行业龙头。
积极寻求机会,努力转型升级,这是5年里宁海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和追求。以市场为支点,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全面创新,让“志清”阀门成为国内阀门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北京人民大会堂燃气管道工程,奥运村燃气管道工程,外交部燃气管道工程,使用的燃气管道阀门都是“志清牌”。如今的“志清”阀门理直气壮地喊出了“全力打造百年‘志清’,引领行业经典”的口号。
而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三届的“潘天寿设计艺术大赛(文具类)”,更是在短短几年就成为国内工业设计界有影响的大赛。对于宁海而言,最重要的是,一项创意设计大赛给宁海文具产业带来了一场观念革命,引发了艺术与工业的化合效应,并带动了一方产业转型。成立设计部,引进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宁海县大多数文具企业一改以往那种贴牌生产的模式,增强了产品综合竞争力,使宁海文具产业逐步走上了从“宁海制造”向“宁海创造”、“宁海专利”转变的转型升级之路。将文化元素“糅”进各个产业,使艺术和工业有机结合,也正成为宁海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5年来,我县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家授权专利数量在5年间增长了4倍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家。目前,全县共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7家,并拥有3件中国名牌,主持参与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6项。与此同时,我县企业上市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双林股份和东方日升两家企业成功上市。
据了解,过去五年,我县企业在技改上的投入之大前所未有。仅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就支出7.5亿元,完成技改投入达30亿元。众多企业成功转型,实现了由内而外的美丽“蜕变”。
应对危机:逆境下交出漂亮答卷
2008年下半年,“十一五”的第三个年头,近百年来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猛烈冲击着正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快车。一时间,外贸出口大幅度下滑,企业陷入困境,我县经济发展面临超乎想象的严峻考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县把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打好保稳促调攻坚战,全县人民众志成城,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政策扶持保增长。见微而知著。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显现之时,我县就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了工业创业创新扶持政策“40+18”条,后又出台补充意见12条,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涉企税费“减、免、缓、停”力度。企业发展压力减少,动力增强。
政企联动保增长。积极组织开展“服务企业推进年”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企业,积极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抱团式”发展,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金融支撑保增长。积极搭建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平台,引进金融机构,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大幅提高县担保中心资本金,建立总额达1亿元的企业转贷应急基金,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通过一系列应对措施的深入实施,企业信心迅速恢复,广大企业双管齐下,一边内强管理和创新,一边外拓市场,确保了在金融风暴袭来的时候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元气”,走出危机。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步入正常轨道,经济运行呈现出巩固回升的强劲势头。
逆水行舟,逆势而上。这是一份漂亮的、来之不易的成绩单: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二年,宁海全县生产总值234亿元,同比增长8.5%;财政收入34.5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同比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和12%;工业效益综合考评全市第一。到2010年初,宁海经济彻底摆脱金融风暴的影响,迎来春暖花开,全面复苏。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开创“宁海模式”
果蔬园废弃的菜叶成为养殖场的绿色饲料;畜禽的粪便和打碎的秸秆混合制成绿色有机肥还田;动物的尿液通过集中发酵成沼气免费供应给周边农户烧火做饭;留下的沼液通过管道又流进果蔬园肥田……这是宁海县在10万亩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里实施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被誉为“宁海模式”。
以点带线,以线促片,连片成面,点、线、片、面紧密结合,企业、产业、区域三个层次环环紧扣,经过几年打造,我县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农林牧渔产业门类趋于齐全,生产呈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初步形成“三级循环农业体系”。
区内60%以上农产品通过优质加工达到转化,90%以上的农作物废弃物有效转化利用。示范区内土地亩均产值超过5000元,农民收益足足比传统的作业方式高出了10多倍,形成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宁海的这一区域性混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学术界定为全国县域循环经济五大模式之一。宁海也被评为省循环经济发展先进县,宁海湾循环经济示范区被列为省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之一。
同时,把整个县域范围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试验田和责任田,建设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产业带,发展西部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建成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万亩无公害笋竹基地等,县域内循环农业的联动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蓝色东部”和“绿色西部”的生态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