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很大
“其实人们的需求还是很大的。”王军回忆去年他在BOBO城社区举办的一场关于“焦虑与抑郁”的讲座,来听课的人有20多位,有一位迟到的居民听完后十分后悔迟到了没有将课全部听完,还在会后找到他,与他单独探讨。还有一位前来咨询过亲子教育的妈妈,按照他教的方法与上初中的儿子沟通,效果很不错。“这位妈妈后来碰到我还挺感激的,她说现在儿子愿意和她说说心里话了。要知道当初儿子可是连听她说话都不耐烦。”
陈燕娜说,有了心理咨询室后,她和社区干部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做居民工作更容易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也少了许多。
不仅居民有这方面的需求,作为与居民打交道最频繁的社区干部,也希望能够得到培训,好让他们与居民沟通交流时更顺畅。
东郊街道仇毕社区的工作人员仇雅云说,仇毕社区位于城郊接合部,居民以拆迁安置的农民和外来务工者为主。“不少居民都喜欢来社区和我们聊聊天,像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婆媳问题啥的,外来务工者遇到问题了也会找我们诉诉苦。”有些事,社区干部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给出一些建议意见,但遇到伤脑筋的问题就会有束手无策的感觉。“我们自己如果能够接受一些专业培训,再去做疏导,效果肯定会更好。”
办好咨询还需拓宽思路
徐燕萍是碧城社区心理咨询小组的负责人,她说,社区、咨询师都花费了大量工夫,结果却无人问津,这种情况让她很无奈。“我们有力无处使。”为了改变现状,徐燕萍带领组员与社区作了多种形式的改变。
“居民不愿上门,我们就走出去。居民担心个人来咨询会被人误会,我们就开展团体性质的辅导和讲座。”经过努力,徐燕萍发现效果还不错。现在碧城社区不少居民都对心理咨询有了初步了解,“至少来问的居民比以前多了,虽然当面咨询的人还不多,但没有了以往的排斥感。”孙丹玲说。
市妇联自从心灵驿站试点以来,也在摸索和尝试。“接下来要做的是扩大参与面和加强宣传。”张依群说。另外,通过专业的咨询师培训一批社区里的志愿者队伍,可解决平时没有咨询师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团体辅导、开展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找到一条适合社区心理咨询的好路子。
“社区心理咨询室其实更像一个普及平台,只要更多的居民了解心理知识并逐步接纳,我们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
宁波晚报记者 胡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