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冬以来,一度“一路高歌”的蔬菜不仅让“马大嫂们”颇感“压力”,政府也迅速作出反应。宁波市实施了720万元的补贴政策,多方组织货源来保障冬天和春天的蔬菜供应量。
政府的有力调控和本地菜的大量上市,让菜价一度平稳。然而受近期南方连日冻雨天气影响,宁波市场上的南方蔬菜价格普涨15%左右,拉动整体蔬菜批发价格上涨约一成。
外地蔬菜的大力拉动作用不禁让人再一次注意到宁波地产蔬菜和外地蔬菜“三七分”的供应格局。大量依存外地菜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什么?“三七分”的格局合理吗?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合理提高宁波本地蔬菜的自给率?
近郊“菜园子”的消失
湾头,对于许多老宁波人而言,是一个亲切的记忆——这里曾是宁波近郊最重要的一个“菜园子”。宁波老话“湾头地,不落空,拔出萝卜就种葱”,一指湾头土质肥沃,特别适合耕种;二指菜农勤劳,一年四季不得空闲。
不过,在城市扩大的脚步中,这片“菜园子”已经消失,几年后这里将崛起一个高端休闲商务区。
数据显示,1987年,这片碧绿的“菜园子”面积一度达到2725亩(此为市级蔬菜基地面积,下同),承担着宁波老三区市民三分之一的蔬菜供应量。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宁波的城市建设面积逐步扩大,湾头的蔬菜种植面积则逐年递减。到2007年,这片近郊“菜园子”基本消失。
52岁的本地老菜农张跃康跟老伴一起已经在湾头甄隘村种了40多年的地,2009年他签订了土地征用合同后,正式告别陪伴自己多年的5亩地。
“我地里种的都是花色菜,像小青菜、菠菜等。每天收上来100公斤—150公斤,用三轮车运到菜市场里卖。”被问及是否打算找块地继续种蔬菜时,张跃康表示没有这样的打算。
湾头并非个例
在湾头的这片“菜园子”面积逐年减少,最终消失的同时,宁波市其他几个近郊蔬菜基地也面临着相似的命运。
据记者了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郊的蔬菜基地依旧是主角。江北湾头、江东东郊、江东福明三个蔬菜基地占据市级蔬菜基地总面积近80%的份额。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述近郊蔬菜基地的面积不断进行着调整和缩减,中郊蔬菜基地和远郊特色蔬菜基地则一一扩大、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江北湾头、江东东郊、江东福明仅占市级蔬菜基地总面积近5%。而到目前,这三个“前大佬”几乎已经消失。
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宁波市级原有近郊蔬菜基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7159亩减少至7113亩,减幅近60%。各县(市)区城关附近蔬菜基地也大幅度减少,蔬菜供应自给能力不断减弱。
宁波菜为何不敌外来菜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幅减少近郊蔬菜种植面积的同时,也抬升了农业生产的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外地蔬菜之所以能在宁波市场占据如此巨大的份额,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
“外地很多蔬菜,即便算上远距离运输的成本,最后价格也不会比本地蔬菜贵。”如此,在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情况下,宁波蔬菜没能避免“主场作战”居于下风的尴尬。
以马铃薯为例,记者分别走访了宁波本地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宁海胡陈乡和宁波市蔬菜批发市场的外地收购商。
宁海胡陈乡有100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大多数都是农民散户种植。马铃薯种植户鲍丙章种了200多亩的马铃薯,除此之外还负责收购运输散户收上来的马铃薯。
“这地我承包了快16年了,那时候便宜,一亩地的租金大概200元还不到一些,现在已经超过500元了,听说明年的租金还要涨。”鲍丙章告诉记者,越来越贵的除了土地租金,还有雇工费用。
“现在一个雇工一天的费用就得80元—100元,做7小时—8小时。即使这样也很难找到人,尤其是年纪轻一些的,他们更愿意到工厂或者城市里去。”包含土地租金、雇工费用、肥料等,鲍丙章今年秋季收上来的200多吨马铃薯,种植成本在5.4元/公斤。
“不过我使用的都是有机肥,如果使用一般的肥料,成本还要再低一些,大概4元/公斤出点头。”鲍丙章说。
那么,外地马铃薯的情况如何呢?
上周日下午记者来到宁波市蔬菜批发市场的交易区内时,马铃薯收购商陈卫杰的雇工们正忙着卸下刚刚运到的一车马铃薯。“我这边的马铃薯主要是从陕西运过来的,隔天来一车,一车35吨左右。”
陈卫杰告诉记者,自己的马铃薯在陕西当地的收购价大概0.9元,以一车35吨为标准,从陕西到宁波的运输费为15000元,雇工费为1200元左右。“算在一起,马铃薯的成本在2.30元/公斤左右,我们在宁波市场的批发价2.4元/公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