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难忘妈妈劳作的背影
缝纫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里的三大件之一,在如今已很难见踪影。而在怀旧工作室的一侧墙角,却静静地摆着一台老式的“蝴蝶牌”缝纫机。
这台缝纫机是29岁的孙燕在网上淘到的。缝纫机的价格只要400多元,把它从卖家处运到宁波,她却花了500多元。但孙燕却说值,因为她小时候的家里也有一台这样的缝纫机,就是这台缝纫机,让她记住了母爱。
小时候吃过晚饭,孙燕总是喜欢坐在缝纫机边上,一边看着妈妈“咔嗒咔嗒”踩着它做活儿,一边静静地听妈妈给她讲好听的故事。“在机轮有节奏的转动声中,我的童年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和温暖。”孙燕说。
孙燕的妈妈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的针线活儿。那时家里并不富裕,为了赚钱贴补家用,妈妈利用业余时间接下了替工厂缝制大衣和手套的活儿。当时孙燕并不知道加工费少得可怜——加工一双手套才几分钱,只是隐约记得爸爸和奶奶都一直劝她别接活干了,身体会吃不消的。
但是妈妈依然坚持干了几年,那几年,妈妈天天熬夜,辛苦自不必言。可她却总说,多挣点钱,可以让孩子过得好一点。于是,当院子里响起叫卖“糖豆”、“棉花糖”的吆喝声时,妈妈总会拉开她的缝纫机抽屉,捏出几角钱来,递给满眼期待的孙燕。
因为妈妈总会从缝纫机里拿出钱来的缘故,儿时不懂事的孙燕因此特别喜欢缝纫机。经常会学着妈妈的样子,摆弄着缝纫机。有一次,孙燕摆弄缝纫机时,不小心踩到了下面的踏板,打下来的针头刚巧有几针落在了孙燕的手背上,这下惹了大祸。
“当时怎么大哭大闹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我满脸鼻涕眼泪地举着右手,大拇指上还残留半截缝纫机针大叫妈妈,吓得在厨房里做饭的她系着围裙手拿锅铲就跑了出来。她用手拔,用牙咬,好不容易才把针头给拔出来。”孙燕回忆说。
后来妈妈不再接活了,但是这台缝纫机一直没被当作摆设。“小时候,我穿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妈妈用做衣服的软尺轻轻地往我身上一比量,心里就有数了,拿着圆饼形状的画笔在布上画上几笔,再用大大的剪刀剪几下,摆上缝纫机,‘咔嗒咔嗒’,很快就做成了一件衣服。”不光是孙燕的衣服,爸爸春天的外套、奶奶秋天的罩衫还有爷爷冬天的棉袄,都是妈妈踩着缝纫机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