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载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向重大科研机构集成。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创新平台和载体、引导一批优质科技资源集聚发展、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推广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坚持主动设计和联合攻关相结合,全面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力争到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数突破2500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以国家高新区等平台为重点,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推进省市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优先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宁波大学、中科院材料所等高校院所的创新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兵器集团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宁波高等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宁波研发园区、和丰创意广场等创新载体建设。力争到2015年,形成企业研发机构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创新创业服务机构1000家、研发人员10万名。
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和突破,研究开发一批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强人口健康、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与文化创意、信息网络技术、节能环保、检验检测、技术交易及技术咨询评估、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七大领域的科技服务业,打造一批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整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构筑技术交易机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等科技成果供需转化大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优化创新服务环境。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力争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和发展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完善以国家高新区和产业新基地为基础的平台建设机制,加快建设一批公共科技基础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优化整合创新资源。深入实施《宁波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推动“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注重科技惠民,完善科学技术普及体系,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优化学前教育结构,大力推进规范办园。切实减轻义务教育学生负担,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提升职业教育软实力。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加强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老年人教育,深入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和现代化远程教育。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结构,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充分衔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健全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学前教育普惠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加强对农村和相对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逐步缩小教育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加大对农村和相对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建设的帮扶力度。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困难家庭孩子就学帮扶行动计划,逐步实现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以服务型为主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服务型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制度,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航运航海、海洋生物等专业,扩大我市在海洋经济等领域的招生规模。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校企合作深度推进。率先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制度。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快发展高端培训市场,推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建设。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逐步实行管办评分离,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化评价体系。全面实施国家、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组团发展等试验。探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推进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公办中小学管理制度。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推进实施以高端人才智力为重点的人才引进品牌工程,打造以中国人才科技周为载体的各类引才引智特色品牌平台,深入实施高层次海外人才和创新型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以重大项目引人才、重要岗位纳人才、重点产业聚人才为抓手,有效集聚国际化高端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加快推进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扎实推进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建设。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化创新型人才高地。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统筹实施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加大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级技工人才、现代物流人才、金融服务人才、国际商贸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社会建设和管理人才、新农村建设人才等的培养力度。精心实施以企业人才为主体的“3511”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30万名企业技能人才、5万名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万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1万名熟悉经济和管理的党政人才。选派各层次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高等院校继续学习,以掌握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优化人才使用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健全人才政策保障体系,完善人才就业服务网络和人才公共信息发布渠道、人才收入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体系。切实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深入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强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持续加大人才发展投入,重点提升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功能,着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点击查看大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