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记者 刘 刚 李建新 张品方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将心目中的“东方大港”锁定在宁波北仑一带。
历史精准印证了伟人的先见。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3亿吨,跃居世界首位。“东方大港”梦圆宁波。
这个关于港口的传奇,并没有划上句号;属于宁波的精彩,才刚刚开始。随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战略,曾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宁波,又一次站在中国发展的最前沿。
这一次,宁波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腾飞:有全国最佳深水岸线资源的宁波,无疑是浙江海洋经济的核心区与龙头。
这一次,宁波承载了前所未有的浙江期待:“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海洋经济已成为浙江能否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
这一次,宁波还肩负着迈向“深蓝”的国家使命:纵观近现代国家发展史,从陆域经济到海洋经济,是历史必然,是富强途径。
近日,我们来到宁波,走进港口,探访岛屿,凭海听涛,深切感受到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
从“酒肉穿肠过”到“商贾云集地”:
贸易物流港是通往国际强港的重要驿站
宁波岸线总长1562公里,占我省海岸线三分之一,其中,海洋经济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深水岸线有170公里,是我省30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的良港之一。有深水岸线,必有国际良港。改革开放后,依托浙江经济腾飞,原本在国内港口寂寂无名的宁波港,迎来黄金发展期。尤其是“十一五”,宁波—舟山港实现一体化,货物吞吐量居世界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1315万标箱。
但“大则大矣,强尚不足。”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金坤认为,与国际强港相比,宁波港真正的差距在于配套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增值服务提供能力。否则,货物吞吐量再大,也不过是“酒肉穿肠过”。
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宁波新近提出的“六个加快”战略中,第一个加快就是“打造国际强港”。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表示,打造“国际强港”就是要实现从“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转变。
新战略迅速形成共识。“国际强港一定是贸易港,拥有掌握定价权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北仑区区长华伟如是认为,如荷兰鹿特丹港,其80%的吞吐货物、大宗商品通过一流的港口物流体系运往欧洲各国,许多企业因此将欧洲配送中心设在鹿特丹。
宁波能成为中国的鹿特丹吗?在采访中,我们已依稀看到这种前景。
在镇海,2007年率先成立“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管委会”,2009年率先开建多货种、多功能的“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目标直指定价权。2010年,液体化工等六大生产资料交易额达420亿元。
在北仑,矿产品、国际船舶及船用设备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正在加紧建设。
所有这些努力,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让宁波成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的资源配置中心。而这些努力也有了早期收获,宁波液体化工、铁矿石、塑料的交易量位居全国第一,贵重金属镍的交易量更是位居亚洲第一,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价格话语权。
未来更令人鼓舞。“十二五”期间,宁波将建成5个在全国或全球有影响力的交易平台,实现3600亿元以上的交易额。
从“大吞大吐”到“细嚼慢咽”:
高端化、生态化的临港工业是国际强港的历史使命
在来宁波之前,我们就从公开资料中了解到,鹿特丹经济中约50%的增加值来自临港工业,那里有国际一流的石化基地,食品工业也非常发达。
“国际强港,一定要有强大的临港工业。”对鹿特丹经验,宁波市市长刘奇予以充分肯定,他认为,在严格体现生态经济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宁波必须大力发展临港工业,而且要站在未来浙江以至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去定位,走出一条高端化、生态化的临港工业发展之路。
在这一认知的背后,其实有一条为众多经济学家认同的发展规律:重工业是世界上多数经济体在工业化后期绕不过去的必经阶段,而重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就是港口。港口条件得天独厚的宁波,也因此责无旁贷。
以钢铁业为例,国际大钢企多临港而建,因为这样原料和产品进出才能位于最佳成本状态。宁波市发改委的一项统计也显示,仅就解决目前我省需求而言,宁波每产一吨钢,可以节约运输等成本250元,一年就是60多亿元,充分体现了生态发展的要求。
期待是动力,也是压力。但在采访中,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宁波人的饱满信心。
这信心来自于现实基础。目前,宁波已基本形成一条以石化、钢铁、汽车、造纸、造船和能源等为支柱的沿海临港产业带。2009年,以临港工业为主的规上重化工业完成总产值6000亿元以上,炼油、PTA、MDI、白纸板等生产规模均为全国第一,宁波化工区最近还升格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石化工业开发区。
这信心也来自于新机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为国家战略。以宁波化工区为例,2010年产值是1000亿元,“十二五”则要达到4000亿元。目标看似遥远,但在建的几大项目就可以轻松实现产值翻番,何况更多好项目正纷至沓来。
但是,重工业大跨步发展,不可避免要面对生态环保的严峻课题,宁波何以求解?
对此,宁波发改委主任陈仲朝回答得坚决:择优发展,用“循环化、高科技化、集约化”这三道“紧箍圈”,将临港工业牢牢约束在生态文明的轨道上。
在宁波化工区,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里已初步打造成循环经济园区:一条条下游的“食物链”将石化企业的排泄物“细嚼慢咽”,吃干榨尽,并衍生出新的产业和产品。从2006年起,这里就不再引入污染大的医药、染料、农药中间体项目,除镇海炼化外,今后也不再引入新的炼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