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之痛
毋庸置疑,对于目前的宁波电影业而言,终端银幕数的匮乏,是产业链中最急迫的问题。
实际上,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影院终端,其行业性质已从上游的创意产业蜕变为服务产业。而任何服务行业靠的是规模和服务。
快速复制的院线模式是拓展规模的首选。院线模式本质上就是连锁零售,因此,影院经营的范本不是时代华纳或迪士尼,而是麦当劳、肯德基或者星巴克。
万达院线只用四年时间就成为全国第一大院线,其秘诀不仅在于其四处开花的商业地产,而且在于其旗下影院实现了标准化的运营与服务。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中国票房不断高企,但影院的平均上座率不足五成。当规模遇到了需求的瓶颈,营销与服务成为打开获利通道的必要法门。富有前瞻性的投资者和影院经营者已经认识到,暴利的投资导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精细化服务的微利行业发展路径。
目前中国的影院享受了全球最高的票房分账——影院分享了50%左右的票房,其他环节分享余下的50%,这也是投资高涨的很大原因。当然,这是为了改变影院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而做出的政策倾斜。
但在未来,电影工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还在于制片环节,如果政策以后向制片方倾斜,以高租金代价运营的影院就会变得很难支撑。
对于影院来说,目前票房仍是唯一清晰的利润来源,衍生品的收入几乎可忽略不计。这和欧美电影市场的情况迥异。以美国为例,当地电影院的收入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影片放映前的贴片广告、影院的零售服务,以及与电影相关的书籍、卡通玩具等衍生品的开发。
完整的电影产业链包括电影制作和电影发行两个环节,具体包括剧本创作、电影拍摄制作、电影放映、后电影产品(磁带、光盘)的销售(租赁)、电影的网络下载(在线收费观看),以及围绕电影制作、发行等环节的各种经纪、服务、会展、旅游等商业活动。
对比之下,宁波目前没有一家专业电影制片公司,没有一家有全国性电影发行权的电影发行公司,也没有专门的放映电影的电视频道。总之,没有建立完备的电影产业链。
宁波电影产业要想突破,就必须向产业链条的上下游拓展。在提升电影票房的前提下,拓宽发展思路,在电影内容生产、电影制作服务、电影会展、影视旅游等方面延伸产业链条。
其实,作为有着百年电影辉煌的城市,宁波打造“电影之都”并不缺乏文化底气,也不缺乏发展优势。
宁波有自己的“横店”——象山影视城。地处半岛的象山影视城占地面积1091亩,短短5年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影视拍摄基地”、“中国十大影视基地”,接待过《神雕侠侣》、《赵氏孤儿》、《西游记》等80多个剧组,2010年接待游客80.69万人次,门票收入900万元。
2010年年底,象山影视城升格为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产业区管委会副主任吴益告诉记者,产业区的目标是,力争十年建成为宁波影视文化产业的集聚区、著名的滨海生态旅游区和中国重要的电影外景基地,与横店、杭州、上海一道形成黄金影视产业带。
在影视内容制作方面,宁波也开始呈现自己的亮点。以迪士尼为代表,宁波已集聚了一批有实力的动漫企业,形成了一些动漫产业基地。据统计,2009年,宁波注册动漫产量超过13000分钟,位列全国第八,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以此为实力依托,一批原创动画影视作品陆续面世。“麦圈可可”系列动画片、《孔雀西南飞》、《肩上蝶》、《少年阿凡提》等动画影视作品,填补了宁波本土电影原创无力的空白。
而在影视会展方面,宁波已建立起不错的平台。宁波已成功举办三届“农民电影节”,在全国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年将升格为“中国农民电影节”。
票房破亿,这是契机;种种优势,这是基础。宁波电影还需要什么?人才。对于宁波电影来说,人才是最根本的痛。在电影这个行业,人才流入的速度要远远滞后于金钱流入的速度。缺少人才的吸引力,“电影之都”只是个遥远的梦。
所以,1亿元票房不是难事,难的是未来,长远的规划,长久的动力。
1亿元票房,宁波电影刚上路!
宁波日报记者谢安良 通讯员景学军/文谢安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