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将士开挖的司城井
司城井
穿过澥浦老街,直走到底,就是澥浦都神殿,都神殿现在已属于澥浦镇敬老院的一部分。
古屋,老宅,和煦的春日,鸟雀在枝头鸣叫,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都神殿墙根下,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话。“司城古井?有有有。”83岁的王阿堂老人,自告奋勇带着去看。走出大门,穿过都神殿边一条夹道,便见到了这口明代古井。如果不是王阿堂带路,这口井是怎么也找不到的。它掩在一排密集的民房边,外围罩上了水泥井栏,且略有敲碎了。据记载,澥浦明代司城古井,为抗倭将士所挖,供应百姓的日常用水。
井边是滑腻腻的青苔,王阿堂探头往里面看,“和以前比,水稍稍变浑了,也没什么人用。”他说,井边安放的水泥围栏是后来加固的,记忆中边上应该有水槽水池什么的。他说,以前那一带是很热闹的地方。“热闹,井边怎么会热闹?”“啊,后生,你不知道,没有自来水时,井水有多宝贵。”王阿堂说,从前的主妇们总是两手端个盆子,装着一家人的衣物、杂物,不约而同来到井边,特别是到了春季,家中使用了一冬的厚重被褥和衣物需要大批清洗。勤劳的主妇们赶在大晴天早晨,理出一大批,抱到井边来清洗,“噼里啪啦”的捣衣声,此起彼伏。
打水也是一门艺术。把桶往井口轻轻一抛,长绳一抖,迅速地一提一拉,一桶水已经被拎了上来,费时只有五六秒,速度快得让人眼花,动作很是优雅。江南孩童善水,其一就是打水,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是困难无比,不是把桶扔得很不自然,就是扔下去的空桶倔强地漂在水面上,按不下去。有时一下子把桶扔进水里,要么是半桶水在井里浮浮沉沉,要么是满满一桶水,一下子拉得人脱力。
到了夏天,地里摘上来的新鲜瓜果,放到井中一会,取出后吃起来那叫一个冰凉沁心。王阿堂讲着井,讲着生活,满是皱纹的脸上,开出了朵朵菊花。老人是澥浦张家人,年轻时在都神殿改建的毛纺厂和造纸厂食堂里做过。有时自来水供不上,他喊着帮厨的,开了都神殿侧面去古井边抬水。
“这是一口甜水井,附近村民的家中用水全靠它。”56岁的吴褃定说,除了古井,后来,村人还请了外地人打了好几口井。他们拿机器打到地下,一般取土4米后就有水了,然而在当地人的眼里,后来的井总也比不上古井。装了自来水后,古井就更见冷清了。” 吴褃定说,澥浦村山的半山腰还有口甜水井,也有些年头了,近处的人依旧去那里挑甜水喝。
走着走着,关于井的东西被一环带一环地引了出来。和所想的井源稀少、依附信息欠缺不同,镇海的古井,还有许许多多尚待考证和发掘。如民间文保员四处遍寻不着的九龙湖乳香井,据说井水颜色乳白,有芳香,但具体的位置,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招宝山上的仙人井,有说是驻镇部队开挖的,实地考证时,却发现井址早就存在,井水来源是山泉,具体的开挖年代也不甚明了。
古朴的井壁和外围如锈迹斑斑的铜镜,井水便是恒久的多情眸子。在这片星星点点的照耀下,江南的一景一物湿润而富于生气。每一点,每一片,都是一层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