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仁街老墙门:最难忘夏夜纳凉会
关键词:蒲扇、西瓜、录像
在中山广场北面,有一片有年头的老房子、老墙门,这里尽管位于市中心,却依旧保留了以往不少宁波人传统的生活模式,这里便是秀水社区。
走进秀水社区的广仁街,时间仿佛倒退了20多年:连成片的平房,一层套着一层的老墙门,墙门内的洗衣板、大水缸,还有晾在院子里参差不齐的衣服。
58岁的跃华在广仁街住了20多年,说起老墙门的生活,跃华直言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例如卫生设施还停留在用马桶,每天都要早晚倒两回,还有电表箱经常跳电,使得他们不怎么敢使用空调,以及下雨天漏水等。不过,说起老墙门生活的好,跃华也是滔滔不绝。
记得刚搬来时,跃华买了一台录像机,谁知这台机器成了墙门里的香饽饽,每到夏天,吃完晚饭,墙门附近的一些年轻人都会跑到跃华家看录像。后来人多得实在挤不下了,跃华索性把录像机和电视机全都搬到院子里,十几个人搬来小凳子,围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那热闹的场面让跃华至今记忆犹新。
住在老墙门里热闹,人气足,这一点是最让跃华喜欢的地方,而这份热闹一到夏夜就达到了顶点。夏夜,广仁街里邻里之间的纳凉会犹如一场小型的晚会,家家户户都会从家里走出来,有院子的坐在院子里,没有院子的干脆就直接坐在街边。跃华开玩笑地说,夏夜时,一辆车子要从广仁街路过,非得花上半个多小时不可。
“现在纳凉对很多宁波人来说,就是躲在空调房里看电视,但对于我们来说,纳凉意味着蒲扇、竹躺椅,吃西瓜、拉家常。”跃华说。
每到夏天,还未入夜,广仁街里的老住户就会齐刷刷地把饭桌从厨房搬出来,几户人家你坐在院子这一头,他坐在那一头,谁家饭桌上有什么好菜脖子一伸都看到了,有时还互相搭伙,拼着一块吃。
晚饭吃完,跃华就会从不远处的水井里打上一桶水,泼在地上,然后几家人纷纷搬出竹做的躺椅,摇着蒲扇开始天南地北地聊天。
一开始的话题总是从晚上吃的菜说起的。跃华的邻居李大妈说现在最为难的是每天早上到菜场,不知道该买什么。大家也都纷纷附和……最后,还是李大妈自己得出了结论:现在菜场里东西越来越多,价格也不贵,所以大家的口味啊,越来越刁了。
隔壁墙门朱师傅的女儿今年找了个对象,小伙子条件不错,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两个人什么时候定婚期。赵师傅的儿子是去年结婚的,于是老朱不停地向赵师傅打听结婚张罗的事,酒席要花多少钱啊,哪家酒店好预订啊。赵师傅两年前下岗,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段时间他打算开一个修车铺,于是朱师傅又成了他的第一个“调查对象”。接下去,邻居李阿姨过来了,还拿着个西瓜,于是大家就围在一起吃起了西瓜。夜深了,有几位来了睡意,起身告辞,而几位谈兴正浓的,依旧高谈阔论…… 像这样的纳凉晚会,成了每年夏天老墙门的一大特色。
很多搬出去的老居民一到夏天还喜欢来这里纳凉,大家彼此熟悉,一见面都不用愁没有聊天的话题。每一个在老墙门住过的人,对老墙门里的日子都有着一份深深的怀念,而夏天的老墙门,无疑是记忆中最鲜亮的一块。
新马路老墙门:守望相助,邻里显真情
关键词:收衣服、倒马桶
新马路一带原先住着很多老宁波人,不过因为城市发展,很多新马路的老房子都被拆迁了。而在三江中学对面,还依稀有几幢老房子因为要保护的原因,至今未拆。
66岁刘素英的家就在这儿,记者采访的那天,正是一个暖洋洋的午后,还未走进老墙门,就听见一阵热闹的麻将声,原来她正和墙门里几个老邻居围坐一起搓麻将呢。
老刘住的老墙门是一幢清式建筑。宅院都是石头和青砖砌的外墙、灰瓦铺的屋顶,在繁华的都市中,形成了独特的一景。
说来也奇怪,虽然与车水马龙的新马路只有一墙之隔,但是身处墙门之中,一点也听不到屋外嘈杂的声音。“这里好像是一块独立的空间,和闹市的差别很大。”老刘说,这里共住着三户人家,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所以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一家有事大家帮。
不久前的一天夜里,她的邻居老蒋突患脑溢血,儿女又不在身边,他的老伴慌乱中敲开了老刘的家门。老刘急忙起床,用自行车将老蒋送到了邻近的市三院。出门前,还带上了家中的现金1700元。第二天早晨,老蒋的儿女们赶到医院后,她仍然放心不下,一直在医院忙到中午,回到家后又接着帮他们家做饭。
老刘说,邻居们有什么着急的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亲人,而是他们这些老邻居。她自己也是一样,以前她经常晚上出门去锻炼,因为记性不好,三天两头忘了带家里的钥匙,而老伴要去读夜校,一时也没有办法送钥匙过来。她回到墙门,索性连家也不回,直接看哪家邻居的灯还亮着,就在哪家一直坐等老伴回来。
像这类邻里相助的事情太多了,老刘一时都说不过来。以前她人在外面,家里衣服在院子里晾着、门窗开着都不用担心。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不用她打电话过来,邻居们早就已经帮她收好了衣服,关好了门窗。
这时,住在隔壁的老王也凑了过来,他告诉记者,最让他感动是,一直以来他家的马桶都是墙门里的邻居帮忙倒的。老王的腿脚不方便,儿女又不在身边,每天早晨,当他提着马桶,摇悠着迈出家门时,总会有人帮他接过马桶……这些年来,没有一天例外。
老刘听了在一旁会心地笑着:“帮老王倒马桶已经成为我们左邻右舍的习惯了,大家谁看到了谁就帮一把,没有一个多话的。”
老刘告诉记者,自己在这里住了那么多年,对墙门,还有里面的邻居有了很深的感情,老房子虽然不如居民楼敞亮、舒适,但是有浓浓的邻里情。“你看看,下午没事,我们几个可以在院子搓麻将,万一晚点也没关系,因为菜早就托隔壁邻居从菜场带来了,或者和几个邻居一起拼个桌,把家里好的菜拿出来,不就是一桌丰盛的晚餐吗?”刘阿姨笑着说道。
宝兴巷老墙门:人走了情都还在
关键词:文明礼貌
宝兴巷一头连着孝闻街,另一头到了文昌街,是一条宽不到两米的小巷,一眼望去,宝兴巷曲径幽长,古色古香,颇有一些江南雨巷的味道。钱华强一家在宝兴巷住了已经有四代人了,他是第三代。老钱说,是从他的爷爷还是再上一辈开始在这里住他已经记不清了,不过他在宝兴巷度过了大半辈子的岁月。
老钱的家是一个晚清时的旧式建筑,低矮的尖屋顶,支撑墙壁的都是整根整根的彬木,木质的门,木质的窗,木质的楼梯,木质的内墙隔离。四周的二层小楼,围着一个天井,天井正中一口小水缸,墙门里的人从早至晚,在这水缸边相聚,谈天说地,聊着东家的媳妇西家的婆。
老钱说,在墙门里的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现在虽然搬走了大半,新搬来的又大都是外来人员,不过不管和谁做邻居,墙门里文明礼貌的传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每日清晨起床,小孩和老人是文明礼貌的模范,“奶奶好!”“佳佳小心,东东哥哥在这楼梯上不知滚下来多少次……”说的也是实情,老钱的女儿小时候从这楼梯上就真的滚下来两次。
老钱告诉记者,这个木楼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其间修了不下数十次,因为阶梯窄,而且又有些陡,小孩子从上面下来还真有些危险。“我们邻居家的王奶奶说,走这楼梯一定要大人在前倒退走,面对着小孩一步一步地下来,并且牢牢抓着这楼梯扶手。”
几十年来,墙门里不管是谁,只要看到有小孩从上面下来,总是会放下手头上的事情,热心地伸手去扶,有时孩子喜欢逞能,不要大人扶,大人就等在楼下,多半能接住楼梯上滑下来的孩子。这时,大人就会责怪又怜惜地说:“看看,不听话,滑下来了吧。”孩子则一脸无辜地说着“谢谢”。
如今,老钱已经快60岁了,外孙也都4岁大了,每到逢年过节,女儿会带着外孙来看他。走进墙门时,女儿总会热情地与每个人打招呼,不管熟悉还是不熟悉的,邻居们也都笑脸相迎,“小钱,又来看你阿爸阿姆啦?”这种熟悉的招呼声是老钱最喜欢听,而且最为怀念的。
老钱说,他在这里住了50多年,身边的邻居走了一批又一批,不过,每个搬走的邻居,都会在逢年过节时回来这里看看,和他叙叙旧情,说说近况,有时聊得忘了时间,就在老钱家吃了晚饭,一切显得很自然,很顺利成章,大家谁也不会客气,谁都在心里惦着这份邻里情。
今年过年,原先和老钱拼屋的老胡抱着满月不久的孙子回到了宝兴巷。老胡搬出墙门已经快有10年了,不过这10年来,他依旧把这里当成了家,家里一旦有什么喜事,老胡就会从江东坐车过来,给老邻居们一个个地分喜糖、红蛋什么的。老胡的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喜酒是一顿也没有忘记过这些老邻居们。同样,老钱家有什么喜事,也会第一时间通知那些搬走了的邻居,大家不管住得有多远,也会赶过来沾沾喜气,捧捧人场。
老钱说,前几年有一段时间因为生病,他在女儿家住过一段时间,但老钱自称很不习惯居民楼里大家各自关上门,谁也不太喜欢搭理谁的冷漠。“我在楼梯里碰到住在对面的邻居,我嘴角上扬,正想笑着和他打声招呼,可是他低下头,面无表情地走下楼去了。”老钱说,那么多邻居走了又喜欢回来,其实念的还是墙门里的这点邻里情,只要像他们这样的老住户还住在宝兴巷一天,总归会有老邻居每年都回来看看的。“这种感情即便人走了都还在的,以后哪怕有一天我也离开这个老墙门了,我也会舍不得这份情的。”
宁波晚报记者 梅薇 李廷振/文 胡龙召 李廷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