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利民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0.16亿元。
主要任务:推进和谐社区创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矛盾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志愿服务、外来人口出租房服务管理、融合组织建设等6个项目的建设,将新(改、扩)建275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新建工会服务职工平台,为职工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信息查询等服务。
关爱帮民项目
今年计划:实施1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6.8亿元。
主要任务:对老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下山移民、低收入农户、欠发达地区等展开帮扶,重点要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居家养老,加大残疾人收入保障、康复、教育就业援助,加大儿童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危房改造、子女入学援助等,全市新增养老床位1100张,力争40%以上的建制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
老弱病残广受关爱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2011年,全市各级80个项目正在启动和推进,这些项目有些是直接涉及提升生活品质的各项措施和资金到位的,有些是系统性提升城市整体设施的,还有些是促进国民素质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的。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不仅要让群众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更重要的是要让老、弱、病、残者感受到全社会的温暖,通过加快提升生活品质五年行动纲要,我们看到,2011年,宁波人对老有善养、弱有广济、病有良医、残有优助作了新的阐释——
老有善养
今年,我市将推进养老保险、养老机构建设和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5万人,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城乡居民等相关群体养老保障待遇水平。完成新增养老床位1100张,市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地块投入使用,加快县(市)区级养老机构建设,推进乡镇敬老院项目建设。免费向空巢老年人家庭安装2万部“一键通”电话,力争全市40%以上的建制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向80周岁至89周岁的高龄老人每月发放50元高龄津贴,90岁至99周岁的高龄老人每月100元。
弱有广济
今年还将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项目。全市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将分别达到195万人、240万人和204万人,新增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人数20万人。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救助额不低于60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0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0万平方米,限价房10万平方米,基本满足人均年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下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需求。此外,今年确保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增长12%,完成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1500户。
病有良医
医疗保险、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居民健康体检等一批项目将在今年推进。2011年底,职工和居民医保参保率将达到92%,力争95%,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所有县(市)区人均筹资额分别达到450元和300元,各县(市)区城镇职工医保报销比例稳定在85%以上,新农合统筹区政策内住院补偿率达到60%,力争70%左右,门诊补偿率达到30%。推进13家县级医院建设(不含中医院),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家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50家以上;城乡居民基层门诊就诊比例60%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85%以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服用率90%以上;婚前医学检查率80%以上;常见妇女病普查(含乳腺癌和宫颈癌检查)30万人以上。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健康体检,全市两年一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率60%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80%以上。
残有优助
对于残疾人士,将推进收入保障、康复、教育就业援助等项目。残疾人基本医疗保障做到“应保尽保”,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实施“两次救助”。开展“万人康复助残行动”,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所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每个街道(乡镇)建立一个康复服务平台,全面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就学率达到90%,推进“千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服务行动;建立14家省级“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