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1219个行政村开展社区建设 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1-05-02 09:51:46

北仑区大碶街道湖塘村社区服务中心。 通讯员 冯幼婷 供图

  通讯员 冯幼婷 东南商报记者 卢科霞

  今年,市委、市政府再次把我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列入政府实事项目,2011年我市将新(改、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75个。近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至今,我市已有1219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占行政村总数的47.4%。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王金华说,宁波的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的定位、机制,抓住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加快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农村社区建设,“十二五”末全覆盖

  我市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定位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2009年至今,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目前,全市已有47.4%的行政村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其中,省、市、县三级全面小康村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五个有”的工作任务和多种类型的发展模式,确定了到2012年农村社区建设覆盖80%以上行政村和到2015年实现全市全覆盖的总体目标。

  “一站式”办理,半小时内到达

  2010年、2011年市政府连续2年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考核。全市已经建立了112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达到87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达到1570个,到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将覆盖到1770个村,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大厅设有各类集中办事服务窗口,向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各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后,服务内容逐步丰富,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居家养老、劳动保障、社会救助、计生服务、法律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便民利民的市场化经营服务和农村居民的自助服务也逐步跟进。

  2010年7月,市民政局抽查了9个县(市)、区的95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在行政村中心位置。50%以上行政村将社区服务中心设在村口,方便群众办事。当地村民步行15分钟就可到达社区服务中心的占行政村总数的19%,步行30分钟就可以到达的占52%,两者合计为71%。也就是说,七成以上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进入了半小时服务圈。

  从调查情况来看,服务大厅设施配置中开通互联网的有93%,配有电话的有96%,配有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等的有81%,设有专供服务对象使用、休息的桌椅的有86%。69.4%的社区服务中心将服务大厅设在一楼。

  村民平均满意率高达94%

  村民“足不出村”可享受公共服务。我市各地重点推行公共事务全程代理制,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坐班实行“一站式”服务,初步形成了以政策咨询、基层党建、社会保障、卫生计生、劳动就业、土管、综治、外口管理等8大类30多个代理服务项目,确保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够办理各种公共服务,村民形象地称之为“打包服务”、“家门口”服务。据统计,三年来,全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已累计服务村民120多万人次,村民平均满意率达到94%。

  农村社区化管理是农村管理方式的创新。针对农村外来人口较多、管理难度较大情况,我市坚持“寓管理于服务、服务与管理互动”的原则,全市普遍建立起和谐促进会、共建理事会等融合性社会组织,其中,在外来务工人员达到1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和谐促进会”。目前,全市农村登记备案的各类社会组织已达3982个,农村外来人口与本地农民实现了“同服务、同管理”,新老居民相处更加融合。同时,探索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村社区工作队伍。目前,全市农村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已达4270人,其中村干部占68%,大学生村官占16%。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