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柴桥东北侧芦江河上建成薪桥,柴桥也完成了作为浙东重镇“柴桥”南来北往交通枢纽的重任。
金银渡桥:一头牵着北仑,一头牵着鄞州
走访金银渡桥是在一个雨后的早晨,穿过房屋密集的小港桥头严村,大片绿色的田野豁然开朗,清香的泥土味也扑鼻而来。走过一条泥泞的田间小径,在小浃江边上看到一个刻有“金银渡桥”的北仑区区级文物保护点的石碑,后面就是具有161年历史的金银渡桥。
金银渡桥是“四墩五孔石梁桥”,全长达46米,桥宽2.5米,左右设置了高0.6米的护栏,共有12只结实的桥柱。金银渡桥整座桥简朴而厚重,像是一位朴实而又强壮的农民,年年月月守候着他身边的田地。这座桥是怎么建成的呢?记者从文物保护碑后的简介中和村民处了解到,相传,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里人丁道生在现金银渡桥处出资雇工摆渡,村民和过往客商仅仅靠一条两头系有长绳的牵渡往返,非常不方便,若是遇到雨雪风暴,江上时常会出现险情。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丁道生之孙礼文向村民、客商、善士募资建起了这座金银渡桥。在桥西,有一座凉亭,为了褒扬好心的捐资人,当地村民还特地在凉亭内立下了功德碑,上面记载着捐资人姓名以及捐资数,告诉后代不要忘记了热心公益的优良传统。
“这座桥一头是北仑方向,另一头却是鄞州方向,小时候我去外婆家就一定要走这座桥。”桥头严村一位62岁的村民严大伯告诉记者,他母亲是从鄞州的梅墟嫁过来的,因此,小时候,他经常去梅墟的外婆家玩,走金银渡桥到梅墟最多也只需半个小时,非常方便,不过,自从通途路上通了公交车后他就很少再走这座桥了。
金银渡桥一桥连着两区,离桥最近的就是北仑的桥头严村和鄞州的龙一村,这座桥还沟通了鄞州梅墟、邱隘与北仑小港、下邵等乡镇的交通。从金银渡桥的西侧沿着一条石子路走上几分钟,就是龙石路。“再过去就是鄞州了,过去这条路和这座桥相当的繁忙,无论是做生意的还是去打小工的,还是走亲戚的,都要经过这里。”龙石路一侧的龙中墓园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记者站在路边望着脚下蜿蜒的小路及远处默默横跨于小浃江的金银渡桥,陷入沉思:不知这条路与这座桥留下了多少鄞州村民的屐痕,阅读了多少北仑商客的来往。过去的繁忙慢慢远去,渐渐地归于平静。路还是那条路,桥还是那座桥,只是走的人寥寥无几,偶有一两个村民背着锄头走过桥,去对岸的田地中种庄稼。
长山桥:命运多舛,这里曾经是江南集市
在新建的通途路一侧,一棵高大的开着紫花的桐树非常显眼,目光沿着桐树引伸的枝头望去,只见桐树的树枝衔着一道古朴美丽的长虹,这道长虹就是架于小浃江的长山桥。
长山桥与其他桥不同,它是北仑唯一一座石拱桥,位于小港长山村。长山桥全长45米,桥面宽3.8米,每孔净宽7.2米。三个桥孔各由很多道半圆形拱圈拼成,桥上的栏板由条石构筑。据《镇海县志》记述,小浃江建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在长山山麓的小浃江口建造过一座木结构浮梁,然而一场暴风雨过后,浮梁被吹得无影无踪。此后的小浃江数百年间再无建桥之举,“东滨沧溟,世苦潮患”。明洪武年间鄞县人开始在长山村小浃江上建桥,然而小浃江上的浪潮既急又大,才建的木桥多次被冲垮。到了明成化年间,又有人在此建造一石桥,由于江中风大流急,100多年后这座石桥又被冲毁。康熙七年(1668),镇海知县王元士出面主持建桥,贡生谢泰履等捐钱、集资,召集各路能工巧匠重建长山桥,到康熙九年(1670年),工程才真正结束。长山桥的命运竟是如此多舛,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长山桥所在的长山村过去是南接鄞县、东连穿山、西通镇海的陆上重要通道,长山村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繁忙的集市。据《重建长山永济桥碑记》中记载:“长山水道,内则四乡,外则三戌,游徼铺驿,官军商贾,辐辏往来,宵旦不绝。”可以想象它在历史上的繁华和热闹。“我小的时候,长山桥这边还是非常热闹的。”家住长山桥附近的徐信康从小生活在长山村,他今年已有76岁,可以说他目睹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长山桥的兴衰。
“过去沿河一侧有20多个铺子,布店、药店都有,光是卖日用杂货的就有4家,除了店铺,更多的是各地的商贩挑着担子来做生意,镇海人都到这里来卖鱼呢!”徐信康回忆道,过去经常有大碶人从孔墅岭翻过来,到长山桥一带买卖商品。每个月的2、5、7、10日是赶集日,这几个日子里摆摊的人更是多了,当时只有十来岁的徐信康就觉得特别的开心,因为在这些日子里,他就可以在长山桥上跑来跑去看热闹。1954年以后,因公私合营,长山桥的商铺一家一家地关门,来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由于城市建设,长山村只剩下20来户人家,长山桥上也很少能看到有人走动。喧闹了300多年的长山桥像是一位在商道上打拼多年的商人,体会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最终卸甲归田,享受着难得的安宁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