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产品繁荣了市场经济。
冰冻的梭子蟹。
提到发展海洋经济,在宁波大学里就有一批高水平的“涉海”专业的教授,他们中有的是海归,有的是“钱江学者”特聘教授。他们的研科方向,往大了说,跟“海洋经济”有关;往小了说,跟宁波人的“口福”有关。今天,我们来说说教授们与“海鲜”的故事。
故事一
如何让蟹多育“女”?
教授们采用的是休克法
说起宁波海鲜来,梭子蟹一直是江湖老大之一。
许多宁波人不知道,作为人们常见的水产品之一的梭子蟹,曾因过度捕捞与海水污染,其在自然状况下的资源几近枯竭。
现在,阿拉宁波人能尽情地吃到美味的梭子蟹,与宁波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十几年默默无闻地付出分不开的。这个团队就是宁大海洋学院(筹)王春琳教授带领的“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养殖与加工技术研究”科研团队。
王春琳团队的研究早在1994年就开始了,一直在推陈出新。
让蟹少生病多育“女”
马大嫂们在菜场上买螃蟹,更喜欢选择团脐蟹(雌蟹),因而团脐蟹的经济价值更高。但在自然育出的蟹苗中,雌雄比例是一样的,如何育出更多的“蟹千金”呢?这是王春琳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王春琳终于有了满意的答案:在蟹卵处于膜内无节幼体期或蚤状幼体期,对种蟹采取冷休克(4℃~5℃)刺激15分钟,或热休克(39℃~40℃)刺激1分钟,可使苗种群体雌性比例平均由50%提高到65%。
王春琳团队的另一个研究成果是提高梭子蟹的抗病能力。自然海区梭子蟹育出的后代,抗病力良莠不齐。养殖场水质稍有变化,那些抵抗力弱的蟹就会成“死蟹一只”。
王春琳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梭子蟹养在病原体含量高的水体里,把那些寥寥无几顽强地生存下来的蟹作为种蟹进行育苗。育出的下一代再放养在病原体含量更高的水体里,再从成活的蟹里挑选种蟹。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这些蟹苗的抗病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把这些蟹苗放养在病原体含量不是很高的水体里,成活率就高了许多。
让蟹友好相处不打架
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养殖法,它让梭子蟹养殖的经济效益增了好几倍。
都知道宁波人爱吃梭子蟹,但不知道梭子蟹喜欢打架。一只成蟹需要三四个月才能长成,这中间要蜕壳20多次。蜕壳的时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软壳蟹。如果把那些“好斗分子”都在养在一起,梭子蟹就会打架甚至自相残杀,而软壳蟹很容易被别的蟹吃掉。
怎么办?王春琳的办法是尽量让养在同一水塘的梭子蟹同步生长,这样蜕壳时都在蜕壳,就不容易打架了。另一个方法是给蟹一个独立的单间,让它找不到对手。
我们在宁波得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水池里看到,上千个塑料筐子排开着,顶上盖着棚子,好像现代化的工厂车间。每只筐子里都趴着两只梭子蟹,把这些家伙分开养,看还能打得起来不?
短短几个月,它们已长到了四五两重,成活率高达70%。还有一个收获:这个水池占地不过0.7亩,经济效益是普通滩涂养殖的七八倍。
“宁波养蟹土塘总面积13万亩,承包费年年看涨,滩涂养殖用地越来越紧缺,养殖户想要扩大再生产很难。”项目研发者、宁波大学省级水产养殖重点学科负责人王春琳说,他的团队着手研究节省土地的方法,今年,研究成果已开始小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