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的点滴回忆》
陈鸣治
我在浙东根据地修械所工作了一年多时间,现将我所知道的情况简述如下:
军工生产情况
1944年9月间,我由四明自卫总队军需队调到浙东纵队供给部修械所任副主任,以后又任军工股副股长。当时修械所一部分设在袁马附近的一个祠堂里,有十来个工人同志。记得有周善棠、汪杏娣、唐信章等。工作是为主力、地方部队修理步枪、机枪、短枪等,工具只有几只台虎钳、几把锉刀、榔头、凿子等,全靠手工操作。后来搬到陆家埠附近一座山上的尼姑庵里工作。当时修理工具最费的是锉刀,有时供应不上,只好把旧的重新“发”一次对付着用。
因尼姑庵既做佛事又做工场,大家都有意见,于是不久就合并到陈天龙村去了。我们到陈天龙时已有几十个同志在那里了。他们是主任朱连根和技工蔡松安、陈光、王庆芳、仇宝林,搞弹药的有周友康、陈学思、史群,还有车榴弹木柄的木工等。设备主要有脚踏车床、手摇钻、脚踏木车床等。不久,教导员杨根石同志来了,加强了领导力量,还增加了铁匠、木匠等技工,工具、量具和原材料的品种数量也增加不少,工作范围也不断扩大。蔡松安、陈光等同志设法造出一批三角刺刀,得到司令部的赞赏。胡云平同志和一名老木匠试制枪支木托、木壳也有所成就。
1945年初司令部又从苏北调来一批军工同志,成立榴弹厂,厂址扩充到陈家岩,由我主持工作。陈友根同志任翻砂间长,冯新春同志任火药组长,胡云平同志任车木间长,还有装配组、弹壳清理组等。这时谢力劲副指导员也调到了榴弹厂。
铸铁是制造榴弹的主要材料,所需数量很大。当时的来源,有从鄞慈一带运来,有从姚北内河道翻坝过江运来,一路都要通过敌伪顽出没的地方,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用肩挑船运,一站接一站地搬上山来。他们对我们党、军队和政府热忱拥护的这一实际行动,深深教育了我们。
1945年六七月间,正式成立军工厂,杨根石同志任教导员,朱连根同志负责行政管理、技术领导工作,我任副职主管弹药。厂址迁到陈溪口,机器设备增添了不少,有较新的车、刨、冲、钻床,配了动力机拖动机床,原材料也运来不少,人员已增至一百几十人,生产范围和生产数量不断扩大,已批量制造掷弹筒,修制平射炮、迫击炮,弹药除手榴弹外,还制造掷弹筒弹头,修制迫击炮弹。同时,我们试制成功了雷汞,用于各种炮弹的底火、引信。
不久,日本人投降,我们奉命北撤,军工厂停办,我和谢指导员带了20来名工人随供给部取海道北上。
发生过几次弹药事故
1.迫击炮膛炸事故:在尼姑庵翻修迫击炮弹,进行实弹试射时,发生了膛炸,当场炸死数人。那天我刚巧外出,事后才知,主要是管理混乱,教训极其惨重。
2.火药爆炸事故:在陈天龙村,有一次装配手榴弹,由于缺乏经验和没有防范措施,弄燃了药子,引起几十斤炸药爆炸,造成工人两死一伤的后果。
3.硝铵起火事故:在陈溪口村,一次一民工用石臼捣碎硝铵,突然起火,民工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大家都以苦为乐
军工厂设在偏僻山区,生活上实行供给制,除了技工有少量津贴,其他人都没什么津贴,但大家都毫无怨言。有一批从宁波过来的翻砂工人,开始由于不习惯艰苦生活,嫌工资少(以大米折为工资),不能常回家,所以思想不太稳定。后来我们抓紧对他们进行形势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情况有所好转。
杨教导员、谢指导员对干群的政治思想工作抓得较紧;供给部的金如山政委还对军工、被服厂的党员上过课,对干部作过形势报告,所以全厂干群的思想状况基本是稳定的。涌现了不少积极分子,如技工蔡松安、陈光,工作埋头苦干,刻苦钻研,乐于助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蔡松安同志还获得了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成为大家的学习榜样。
当时我们白天干活较累,业余时间也基本没有什么文娱活动,军工厂迁到陈天龙村后,情况有所改善,史群、陈学思、王庆芳等同志都是当时的活跃分子,在他们的组织带动下,我们在工余搞些文娱晚会,常开展一些讲故事、演唱、歌咏等活动,还搞过一个时期的早操,上自然常识课,活跃和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