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端午节的起源、内涵以及与宁波的渊源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6-05 08:53:48

龙舟竞渡

社区阿姨教孩子裹粽子

  端午的节日内涵

  我国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又经过广泛的地域传播,往往包含了丰富的内涵,端午节也不例外。我们从它的起源和传承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端午的节日内涵丰厚而多彩。就其主体而言,主要有三大方面:

  1.避邪祛病,祈求吉祥

  端午是距二十四节气“夏至”最近的一个节日。这一时段,自然界阳气极盛,阴气始生,阴阳交织,猛兽躁动,病毒虫害兴起。上古先民通过长期的观查和体验,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凶月”。五月初五更成为“恶月恶日”的开始,人们把端午作为病邪将要发生的前兆和先声,来警示世人,注意防病,主动避邪。这从自然界气候和物候上来认识,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五月芒种后,阳气始亏,阴匿将萌,暖气始盛,虫蠹并兴……”端午习俗中,民众在门前悬挂菖蒲剑、艾草旗,饮雄黄酒,沐兰浴及戴五丝线、挂驱五毒香袋,穿驱毒衣,在孩童额上画“王“字,用百兽之王“虎”来镇住蛇、蜈蚣、蝎子、蛤蟆、壁虎等五毒,都是体现了人们祛病避邪,祈求健康幸福的民间信仰。越谚有“菖蒲作剑斩八节之妖魔,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而端午、夏至期间,根据植物学原理,又正是中草药繁盛宜采之时,为预防农历六、七月疟疾、伤寒、霍乱等恶病泛滥,民间就开始采草药,制药剂,菖蒲、艾草等都是民间常用的中草药,故端午节又称“草药节”。这一季节,又是猛兽发情期,躁动不安,时常出没人间,伤人毁物。旧时民间就流行贴门神,如钟馗、张天师等画像,以防瘟神侵入,野兽毒蛇闯入,祈求平安吉祥。这些在当时历史自然条件下,也是人类一种正确的生存理想。正是借助这些民间民俗的信仰,千百年来巩固和强化了这一人类生存经验,端午节也因此得以生生不息,绵延传承。

  2.和合相处,和谐团结

  龙的精神,龙的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中华龙不是自然界实有的动物体,而是中国古老的多部族图腾的合成体。例如远古的蛇氏族十分强大,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女娲就是蛇身人形。它兼并了牛图腾的氏族,却把牛图腾的部分加在蛇图腾上面,便成了长牛角的“蛇”,这就形成了最初的“龙”,殷商甲骨文的“龙”字就是这种形状。后来又逐步兼并整合了许多部族,因此中华龙的形象是:鬃是马图腾,脚是虎图腾,爪是鹰图腾,眼是兔图腾,鳞是鱼图腾等。历史上中华民族是如此兼容并蓄,和合相处,他们兼并了氏族地域,却尊重氏族的精神,整合氏族的文化,而没有因为自身的强大而毁灭别的部族信仰,而将它有机融合到民族的整体中,这正是多民族和谐团结的生动写照。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突出地体现了民族的和合精神。端午民俗中的龙舟竞渡和龙舞,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和谐意义,当然也表现了奋力拼博、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一节日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这也是端午节俗之所以盛传不衰的源泉力量。

  3.报国情怀,爱我中华

  端午节在民间盛传祛病避邪和敬龙祀神及和衷共济的传统精神的源头下,因为加入了伍子胥、屈原等的“忠君报国”文化,就强化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最初吴越地区以纪念伍子胥作为端午文化内涵,荆楚以纪念屈原为端午节日精神。据史料考证,最早把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的是东汉应劭的《风俗通》,文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曰亦因屈原”。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才有完整的端午纪念屈原的传说。传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消息震惊了汨罗江两岸的百姓,人们纷纷驾舟抢先相救,或挽屈原忠魂,投竹筒米饭喂蛟龙,以防其吃屈原遗体。宋朝时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确定端午节纪念屈原,由各地官府组织纪念活动。又因众多唐诗宋词的传诵,因而,缅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表达人们爱国情怀成为端午节的重要内涵。由此,划龙舟抛粽子等原始祀龙的习俗也赋予了纪念屈原的新涵义,挂香袋民俗也与屈原“佩兰”联系起来。应该说,端午的节日在传承祈求健康吉祥、和谐团结的源流上,增添了爱国情怀,使节日精神境界更高,节日影响更大,这是端午节日内涵的大提升。这得到了文天祥等历代民族脊梁式人物的强烈认同,在当今也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华人的民族向心力,为古老的端午节日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编辑:范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