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宁波渊源
端午节的产生,一方面和季节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地理人文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如端午节标志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叶、竹壳、茭白叶等。稻米与竹主要产区在南方地区,而宁波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宁波也有大批的各种竹林。目前最早记录粽子的文献是晋代浙江人周处的《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周处一生主要在江南地区活动,熟悉江南的民俗。宁波一带端午裹粽子、挂菖蒲、结彩丝等风俗由来已久,民间歌谣唱:“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划,喜洋洋”。南宋名相宁波人史浩曾在咏家乡端午节的词《花心动》中就描述过:“槐夏荫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蜀欠碎琼,角黍(粽子)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欢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从中可见800多年前宁波端午的盛况。如今宁波的慈城等地端午节活动十分红火,家家户户挂菖蒲剑,插艾旗,贴门神,还有热闹的端午庙会。宁波许多社区也盛行端午风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北仑芝兰社区每年搞多民族端午大联欢,各个民族风情异彩纷呈。
端午节活动的突出标志是龙舟竞渡。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江河纵横,海岸绵长,是古越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先民就有崇拜龙的信仰,祭祀龙的习俗,“断发纹身”,就是表示自己部族是龙的子孙。至今宁波仍在沿用的许多古老的地名与“龙”图腾密切相关,如云龙、龙观、龙山、龙泉山、跃龙山、五龙潭、九龙湖、九龙墟、龙王堂等。直至现在宁波人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带“龙”字。宁波是中国“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而中国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羽人竞渡”发源于宁波一带。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鄞州区云龙镇甲村,1976年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时期的斧形铜钺,器物上雕刻着“羽人竞渡”的画面,图案生动清晰。这器物是古代部族权力的象征,曾被作为中国申办奥运会的竞技体育历史悠久的理由之一,并在北京亚运会、奥运会期间专调北京展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纹身”的风俗,而且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闻先生的这段论述,最好的证明就是宁波出土的铜钺“羽人竞渡”。如今“龙舟之乡”鄞州云龙的端午龙舟竞渡风俗仍然十分兴旺,村村有“龙舟”,企业出龙舟,端午当日,龙舟竞发,鼓声喧天,河江两岸百姓蜂拥,呼声如潮。云龙的农民龙舟队又是省内的冠军队,并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龙舟比赛并获奖。宁波东钱湖已举办了十届国际龙舟邀请赛,在海内外渐有名声。
我们再从宁波民间艺术方面来考察,余姚的民间舞蹈“犴舞”,可追溯到秦代,也是源自对龙的原始崇拜,“龙生九子”,狴犴是其一。犴舞实际就是龙舞的早期形态。龙舞是宁波民间兴盛不衰的传统表演项目。其中奉化布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鄞州横溪大岙“龙舞”和奉化布龙均在全国比赛中获过大奖,镇海的民间艺术表演《九龙柱》和后大街道社区的《镇海龙鼓》均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综上所述,从端午粽子的产生、龙舟竞渡的发源和原始龙舞的传承等多项端午的标志性民俗呈现,我们可以自豪而自信地认为,宁波的端午风俗源远流长,是中国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俗地域,是中国端午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专题片《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特别节日在宁波成功拍摄,正是体现了历史节日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交相辉映。摄影 龚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