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哪些异常值得警惕?
许多家长开始担心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塑化剂污染,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伤害。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我们该如何有效预防呢?记者昨天采访了宁大附属医院、市李惠利医院、海曙区中医院等相关医院的专家。
3岁女孩突发性早熟特征
今年才3岁的小女孩陈陈(化名),聪明可爱,被家里人宠爱有加。陈陈的妈妈是一个非常爱美的女性,每天上班之前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打扮自己。她每天临出门前都要抱着女儿亲一亲,同时要求女儿回亲自己。
让陈陈妈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不经意的亲热举动,害苦了陈陈。陈陈近段时间开始情绪不稳定,经常哭哭闹闹,小乳房开始发育。
父母抱着孩子来到海曙区中医院寻求帮助,专家接诊后,发现引起孩子提前出现异常状况的可能就是妈妈的化妆品。
专家表示,像陈陈这种情况,她每年的门诊中都要碰到十几例!当然,不仅仅是化妆品引起,还有其他一些诸如食品因素、环境因素等等。目前曝出的塑化剂污染也可能与孩子的提前发育有关,因为塑化剂普遍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等领域。
不孕不育病例逐年增多
宁大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有关专家坦言,塑化剂是环境中“类雌激素”污染的主要源头。不仅近年来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在增加,而且不孕不育的发生也随之逐年增长。
市妇儿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每天看不孕不育的病人超过了200个,其中一半是男性。专家肯定地说,男人“不育”,主要是与环境中“类雌激素”有关。
宁大附属医院泌尿科虞建达主任告诉记者,他在门诊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男性不仅生育能力在下降,性功能能力也一年不如一年,许多人过了40岁就开始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有些人还需要药物才能维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精子质量下降,从而抑制了受孕率。他认为,以上这些现象,分析原因,都与“类雌激素”及其类似物入侵人体有关。
不当习惯会导致吃下塑化剂
市李惠利医院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市民操作不当,可能让安全的塑料制品变成塑化剂释放物,吃进肚子。
生活中,各种塑料制品、塑料容器、保鲜膜中常能发现塑化剂身影。很多食物在加工、加热、包装、盛装的过程里可能会造成DEHP的溶出且渗入食物。
比如,用“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加热食物、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饭盒装着热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装着滚烫的食物、戴着塑胶手套吃手扒鸡……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面。贪图方便和便宜,可能让原本无害的食品变成“毒物”,让塑料容器变成帮凶。
专家表示,尤其是一遇热就变软、变形的塑料制品,一定不要用其装盛食物。同样道理,这类玩具也最好别买给小孩子玩。因为,儿童喜欢抓着玩具往嘴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