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奉化
奉化“马大嫂”加入“民间打假队”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1-06-21 10:01:33

工商干部现场为“维权联络员”传授识假、打假技能。

民间打假队成员在一家小店检查食品。

工商人员到“放心店”指导工作。

  在奉化市大桥农贸市场,一位“马大嫂”手提青菜、茄子、猪肉和小黄鱼,熟门熟路地来到市场食品检测点要求做快速检测。“我可是工商部门聘请的义务监督员,平常我除买菜,还担负着对可疑食品的送检任务呢。”这位“马大嫂”介绍说,现如今,奉化的农贸市场中像她这样的义务监督员不少,他们受聘于当地工商部门,自发参与奉化工商部门的“立体监管”体系。

  源头索证把好消费安全准入关

  在奉化市炒货市场,笔者随手从一家食品零售摊位上挑了一袋可可花生食品,当市场管理人员将该商品名称输入市场食品电子监管平台时,屏幕上立即跳出以下信息:食品名称可可花生、商标“好味缘”、生产单位宁波市镇海好味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日期2011年3月24日、保质期限9个月,另有食品条形码、出售摊位的条码等详细数据信息。

  “近两年来,我们在市区几家大型的食品批发市场推行食品电子监管平台。”随行的工商人员告诉笔者,作为“立体监管”体系的基础环节,食品电子监管平台的实施运作,要求经营者在购入食品时,必须索取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并及时、完整地把信息录入到电子平台,市场中出售的每一份食品都能在平台中查清它的来龙去脉。

  为探究经营者索证索票情况,笔者以供货商身份来到炒货市场6排1号摊位,与专门从事饮料批发的经营户印先生洽谈。在洽谈中笔者了解到,一箱15瓶装康师傅葡萄汁的进价为30元,以每箱35元的价格批发给零售商。笔者提出能以每箱20元的价格批给印先生,但是无法提供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当即遭到印先生拒绝:“这不是赚钱多少的问题,没有‘三证’,你就是白送,我也不敢要。”随即,印先生还向笔者谈起了奉化市康发饮料厂被迫关闭的实例,现场做起笔者的思想工作来。

  如今,索证索票和进销货销售台账已经成为了市场经营者的必答题,与食品电子监管平台和动态流动巡查,构成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工商部门可以对任何一种食品,从一级批发追根溯源到销售终端,也可以从销售终端追根溯源到一级批发或生产厂家。

  “放心店”统筹城乡消费结构

  走在奉化城区的街头,细心的消费者或许会发现,原本只是“植根”于农村市场的“放心店”陆续出现。“将农村‘放心店’成熟的经验引向城区,是我们经过7年探索后进行的一次创新。”奉化工商分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让“放心店”进驻城区,改变了城区大型商超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城市居民多了消费选择。

  笔者在奉化城区岳林路“百合”超市和河头路“和鑫”超市两家“放心店”走访时发现,超市内“消费者投诉处理、不合格商品下柜”等10项承诺全部上墙,食品上全部贴有绿色的“放心店专用标签”。在“和鑫”超市,笔者随手拿起一包“好吃点”饼干,要求查证进货渠道和保质期限等情况,经营者陈自华当即翻阅食品进货台账,结果很快一目了然:供货商是奉化市金鑫商贸有限公司,生产日期是2011年3月30日,保质期限为10个月。在翻阅“不合格商品下柜登记簿”时,笔者发现,经营者详细记录了近几个月的下柜食品,如香豆、饼干等11种,共计60多件,下柜原因主要是保质期限不清或已过保质期。

  在奉化市的河头路,笔者切实感受到了“放心店”的招牌效应。路上两家相距不远的副食品商店,一家店冷冷清清,几乎无人光顾,另一家店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就是因为其中一家悬挂着“放心店”牌匾。消费者毛女士说:“消费者选购商品,首先是选择商店,只有让消费者信赖的商店,才能让消费者放心消费,选择‘放心店’就是因为它让人放心。”

  在平均海拔700多米的奉化市溪口镇东山村、兰峰村,还活跃着一家“流动放心店”。奉化市溪口镇东岙村食品杂货店经营者冯成昌出资4万元,购置一辆“昌河”牌面包车,连续6年驰骋在四明山脉,为山区群众送去一车车安全放心食品和日用品。

  一位老大爷提着贴有“农村放心店”标签和代码的食盐和食品笑哈哈地说:“以前买这些商品要走几小时的山路,回到家后发现商品过期或者有质量问题,只能自认倒霉,谁也不会为几十元的商品,再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退换。现在好了,‘放心店’开到了家门口,我们也能吃得放心了。”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