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竺清旦:抛妻别女只为心中的“苏维埃天堂”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6-22 08:58:53

竺清旦故居。

■党史上的宁波

  名人

  人物简介

  竺清旦(1899年—1935年),浙江奉化人,字起元,号照卿,曾化名包起凤、竹卿、贞大房、刘晓平等。

  1899年6月5日,竺清旦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现奉化市)董村上堡。1917年,他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1927年8月,他赴莫斯科学习。3年后,回国并进入新疆工作。

  1935年12月,嫉于竺清旦的革命才干和政治抱负,时任新疆督办的反革命两面派盛世才将他枪杀。牺牲时,竺清旦年仅36岁。

  教书先生成了“农运大王”

  如今,在奉化的农村,有些老一辈的人还会哼两句《可怜种田人》:“一更一点月东升,可怜种田人,依呀呀得儿喂,穷苦劳碌命……挣来粗米一二升,吃勿饱,还要欠铜板,依呀呀得儿喂,一年白流汗。”

  竺明程说,《可怜种田人》是父亲竺清旦写的一首歌,她从小就是听着父亲写的歌长大的。曾接触过竺清旦的一些老人告诉竺明程,她的父亲不是一般的教书先生,“我是后来才知道,他有多不一般。”

  上世纪20年代前后,竺清旦热心教育事业,期望通过教育来改革社会,唤醒民众。为此,他不仅经常向大家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土豪劣绅的罪行,还编写了10余首歌曲,在师生和乡邻中反复教唱。一首《可怜种田人》在当地传唱了30多年。

  然而,事实证明,在当时的中国,“教育救国”只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1924年,竺清旦接触到马列主义的真理,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懂得了,只有建立“苏维埃天堂”,才是救亡图存的正道。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竺清旦逐渐成长为浙东农民运动的领袖。竺清旦出身农村,父辈又以耕读传家,与农民始终有着深厚而密切的情感联系。他教导大家,一双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就不容易折断,农民兄弟要像一把筷子一样抱成一团。

  在一次拆渔簖的斗争中,竺清旦一改长衫布鞋的装扮,穿起了粗布短褂和蓑衣,戴着笠帽,赤着脚,带领当地渔民,狠狠打击了当地劣绅的嚣张气焰。民间艺人把他的事迹编成小曲,四处传唱。随着歌声的传播,浙东一带的民心,也渐渐觉醒并聚拢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