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在高铁上写稿。记者 王鹏 摄
不少人“尝鲜”首趟高铁
下午2点20分,距离发车时间还有整整40分钟。1号检票口两个通道前早已排起了长队。记者注意到,排队的旅客中不少都是老人和孩子,他们都是由子女和家长陪着来的。
来自萧山的赵女士也和记者一样,早上和丈夫一起带着自己的公公婆婆和5岁的女儿赶到上海,“马上就是周末了,周四晚上到北京,接下去三天都能在北京玩,周日晚上再坐北京到杭州的高铁返回,我们请了两天假,就是想带老人孩子感受下贴地飞行的感觉。”虽然不是周末,但赵女士和丈夫都觉得来体验首趟京沪高铁很值得。
下午2点45分,G2次开始检票进站,通过下行电梯,记者看到了即将登上的这趟高铁列车,车身是白色的,银色车头尖尖向前突出,酷似一条海豚。此时,每节车厢的入口处,都站有一名穿紫色制服,样貌靓丽、身材高挑的“高姐”,她们的笑容也成为谋杀诸多摄影记者快门的利器。
用了5分钟时间在月台上一路飞跑,记者终于弄清了这列车的基本构造,全车共16节车厢,其中票价为555元的二等座车厢11节(含9号餐车),每节定员80至85人、票价为935元的一等座车厢4节(含车头车尾2节车厢,部分座位为观光座),每节定员54人,最贵的1750元的商务座车厢一节,定员24人,位于列车的两头,整列车共有1043个座位。
这趟车采用的是我国最新研制的CRH380AL动车组,它的名字里藏着玄机:380,指的就是它最高运行时速能跑到380公里,所以又被称作“陆地航班”。
每秒钟84米贴地飞行
下午3点整,列车悄然启动,这个过程安静到周围很多人都没有察觉出来。随着车窗外景色往身后挪动的速度逐渐开始加快,记者感到车身有轻微的摇晃,不过这种摇晃又随着车速的进一步加快平缓下来。不到7分钟,车厢内的显示屏跳出,列车开行时速已达到300公里,车内旅客爆发出一阵惊叹,并纷纷拿出手中的相机、手机将此刻记录下来。
记者身边是一对年近八旬的上海夫妇,两人经常往返京沪间。“从北京到上海,我们俩几乎什么交通工具都坐过。”夫妇俩说,在南京长江大桥造好以前,光是在长江上摆个渡,有时甚至都需要2个小时,坐一天一夜的火车是家常便饭,“现在5个小时就可以坐火车到北京,想想真有些不可思议。”
和记者聊天时候,老先生泡了一壶茶,此时列车时速已经达到300公里以上,茶水已经倒满,茶杯放在小桌板上仍然是纹丝不动。过了一会,身边的老伴就侧在一旁进入了梦乡,记者下意识低声,老先生嘘了一声,点了点头:“确实稳当。”
乘务员介绍,为了让乘客感觉到更稳当,列车采取了浮动式木地板,地板下还存在一个空间,这样的设计不但能隔音、降噪,人走上去也会觉得特别的平稳。
记者注意到,车厢显示屏中显示的车辆最高时速几乎稳定在310到314公里之间,这相当于列车每秒钟向前推进84米左右。乘客们可以安稳地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玩电脑手机或在过道里来回穿梭,孩子嬉戏打闹,几乎和在平地上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