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绿色蝶变——看镇海如何从化工区到生态区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7-06 07:01:32

  编者按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六个加快”,本报今起推出“六个加快在基层”专栏,充分反映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力以赴破难题促发展的新鲜经验和生动事例。

  一个集聚了上百家化工企业、化工区规划面积占四分之一的区域,还能保持山青水碧空气洁净吗?

  一个以华东地区重化工业基地定位的区域,是不是就要付出环境的代价,从此与“生态”两个字背道而驰?

  面对这些一头连着区域发展大局,一头连着万千百姓福祉的“敏感”问题,镇海区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2003年,镇海区第一次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

  2007年,镇海区被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镇海区成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生态区。

  今年,镇海区又发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总动员”,开始了从重化工业区向国家生态区绿色“蝶变”的最后一步。

  重化工业区打出“生态牌”

  “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是由一个区域的自然禀赋决定的,是由国家产业的宏观布局决定的。与其回过头来争议要不要发展重化工业,不如重新思考怎样发展重化工业。”2003年,镇海区打出了生态牌。

  放眼全球,曾经的重化工业区实现“绿色转身”、现在的重化工业区依然“绿色发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到新加坡的裕廊岛,这一个个“绿色大地上的工艺品”为镇海区指示了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双赢之路。

  镇海可以、也应该走出一条重化工区建成生态区的路子,成为国内其他类似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借鉴的样板。

  重化工业不等于污染产业。通过对全区化工企业的排摸,镇海区发现像镇海炼化等大企业生产工艺先进、环保设施齐全,完全可能达标排放。真正对环境有影响的,却是那些处于监管边缘的小化工企业。

  2002年起,镇海区集中力量,对十余家排放不达标的小化工企业进行了搬迁改造,其中一些整改无望的企业,直接进行了关停。

  区域内的扬尘,主要来自紧靠城区的煤场。区政府拿出5000万元,将煤场搬迁到后海塘,并建起了防尘网等设施。

  ……

  “环保风暴”所至,蓝天碧水重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区等荣誉接踵而来。

  之后,镇海区又提出了建国家级生态区的目标,此前浙江仅有“中国竹乡”的安吉县获此殊荣。

  “越是重化工业区,越要重视生态文明,这是对镇海的明天负责,也是为镇海百姓负责。”镇海区委书记马卫光说。

  循环经济撑起绿色GDP

  有人说,化工就像魔方,会玩的人,可以化腐朽为黄金,如果不谙其理,则容易造成严重污染,威胁生存环境。镇海已经找到了开启这个魔方的钥匙———循环经济。

  宁波石化开发区是今年才升格的国家级开发区。在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下,虽然每一家落户企业都实现了达标排放,但是这么多企业集中在一起,排放物积少成多,或多或少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能不能做到污染微排放甚至零排放?开发区管委会引入了循环经济理念,开始构建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纵向链,以镇海炼化等大型石化企业为龙头,按照“油头化尾”的原则,以上一个企业的产品作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横向链,以大企业的“三废”为原料,生产市场需要的各类产品,如利用大乙烯的焦油生产碳黑,碳黑供应给橡胶厂生产橡胶;利用电厂的粉煤灰生产粉煤灰加气砼,代替实心泥砖……

  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中的废品都是下一环节的“宝贝”。

  反过来说,不在这两条链上的项目,无论能贡献多少GDP和税收,都无法跨过宁波石化开发区的门槛。

  去年5月,曾有两家企业希望入驻,一家为上市公司,另一家为国内知名企业,两家企业总投资10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将超5亿元。但由于这两个项目都与循环产业链无关,污染无法消除,而被管委会婉拒。

  如今,规划面积56.22平方公里的石化开发区,已有投产企业162家,其中包括中石化镇海炼化、日本大赛璐、LG甬兴、阿克苏诺贝尔、林德气体等世界500强企业,去年产值达到1300亿元。

  按照国家对化工区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只要三类区的标准就能达标,而宁波石化开发区完全达到了二类区标准,相当于居民跟工业混合区的标准。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