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绿色蝶变——看镇海如何从化工区到生态区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1-07-06 07:01:32

  领导知道多少,群众也知道多少

  宁波石化开发区紧挨着镇海主城区,园区任何风吹草动,都在区环境监测中心的严密监控之下。

  担当主要“警卫”任务的,是化工区与主城区之间的5个小铁屋。这些小铁屋里,摆满了各种监测仪,屋顶上高高耸立的采集仪随着风向在不停地转动。

  每座小铁屋的投资接近300万元,它可以辨别出大气中30多种特殊因子,比人的鼻子还要灵敏百倍。一旦大气出现异常,区环境监控中心就会自动报警。

  区内一些重大化工项目,则受到了格外关照。针对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工程,环保部门就量身定制了30多个监控指标,这其中除了五六个指标在国内有标准,其余直接采用了欧洲标准。

  这些监测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不但作为“有关部门的决策依据”,而且向全体市民公开,“领导知道多少,群众也知道多少。”

  越是生态环境敏感区,越要拓宽环境信息的公开范围和深度,让群众知情、请群众监督、邀群众参与。

  近年来,镇海区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大气特殊污染因子月报制度,在室外LED环境信息公告屏上发布5种主要特殊污染因子活动情况;

  率先在全市建立了环境信息发布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环境信息发布会,并当场接受公众提问;

  适应网络问政的新形势,镇海区建立了网络发言人制度,对网络上的环保相关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和答复,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网民反映的环境问题。

  总投资5400万元的区环境监测监控中心也向社会开放。监控中心拥有大气特殊污染因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企业排放口及治理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6大系统,全区100多家重点监管企业和宁波石化开发区等重点监管区域都自在全天候监控之下。

  至今年6月底,中心已累计接待参观市民2万人次。2009年12月,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到镇海视察时,对镇海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镇海模式”。

  一幅江南乡村美丽画卷

  河道,清澈通畅,水波粼粼;岸边,花红柳绿,假山亭榭相映成趣……

  驱车行驶在一条条绿林成带的公路上,犹如展开了一幅江南乡村美丽画卷。

  “十一五”期间,镇海区在林带、江河海塘的投入达到10亿元,构筑起了一道“林、水”生态屏障。浙江省水利最高奖项大禹杯金奖毫无悬念地花落镇海。

  据华东师范大学评估,镇海区仅4条生态林带,每年产生的固碳释氧、增加负氧离子、降温增湿、阻滞降尘等生态效益达5.6亿元,有效净化了镇海大气质量。

  镇海区还对全区224条总长332公里的河道按照建设城市景观河道、城区亲水河道、城郊清水河道、农村标准河道的要求,进行分类整治,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今年,镇海又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森林城区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将在绕城高速沿线投资8000万元,新建绕城高速沿线农田林网,林网全长20.8公里,面积近2880亩。

  “目前,镇海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5%,大气优良率保持在86%以上。对照国家级生态区验收标准,镇海区所有22项考核指标已基本达标,下半年将接受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镇海区区长陈召华说,届时,生态区将成为镇海又一张亮丽名片。

  宁波日报记者朱 宇 王量迪 镇海记者站张如新 张 霞 张 寒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