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一舟斥资千万欧元收购德上市公司"威运高"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1-07-06 07:25:45

  被收购后威运高仍拥有自主品牌

  负责威运高收购工作的一舟集团投资部经理李晟告诉记者,一舟曾经是威运高的上线企业,是威运高在中国的主要供应商,一舟收购威运高,看中的是威运高在欧洲市场上的完备销售网络和人才。

  收购威运高,一舟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产业链的完善。威运高在德国就是一个跨国公司,其子公司遍布欧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威运高采购产品的质量体系和验货标准都比较高,德国产品在世界上是高品质的代名词,一舟无意于将威运高的品牌雪藏,而是要将威运高的品牌运用在中国。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一舟对威运高的收购,强调的不是人事控制和财务控制,而是战略控制,一舟作为股东,充分发挥被收购的威运高在欧洲市场的销售职能,并重组威运高的采购、研发平台,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当然,现在就断言这场收购的成功还为时过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也将是检验这场收购是否真正成功的唯一试金石。

  “蛇吞象”后,如何“消化”是关键

  中国民营企业并购国外大企业,这样的收购曾被形象地比喻为“蛇吞象”。邬辉林律师说,收购的过程繁杂异常,需要斗智斗勇,对于企业而言,收购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法律上的收购完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近几年来,宁波企业收购国外大企业的案例也不少。其中,“蛇吞象”后,“消化”不了的教训也很惨痛。2004年,曾经震撼一时的宁波中强电动工具公司斥资300万欧元一举收购德国著名电动工具制造公司LUTZ(卢茨),由于中强公司在完成收购后,分期继续投入到LUTZ的资金太多,且委托的德国职业经理人选择不当,造成中强公司总部遭受连累,元气大伤。至2008年,中强公司被债权人申请破产,而LUTZ公司也在德国再一次陷入破产程序。

  金融危机成了宁波企业的机遇

  市外经贸局调研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后,国外企业资产缩水、资金短缺、运行困难,同时国际上针对中国企业的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人民币升值趋势难改。这给我市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金融危机前,设立海外营销机构,请几个老外帮助把产品卖出去,是宁波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和目的;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跳水,宁波企业到国外去买矿买大宗资源的多起来了。

  去年,宁波企业开始探索“走出去”的高级形式——并购、参股外企,或在海外建厂。金融危机前,在国外简单卖产品;金融危机后,到国外购买大宗资源;金融危机前,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投资;金融危机后,并购国外大企业控制市场销售终端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宁波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机遇。

  目前,宁波境外投资已探索出海外营销渠道投资、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海外并购品牌投资、股权并购、资产并购、资源开发、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八种路径。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