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海"老何说和":让百姓有个说事评理的地方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1-07-12 07:04:45

  百姓感受

  有事找“老何”,准没错

  张雪,安徽蚌埠人。8年前来到宁海,目前在梅林街道开了一家服装店。“出门在外,我现在有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街道的‘老何’。”张雪说,因为“老何”办事公正公平,尽心尽力,尤其让她们这些外地人放心。

  张雪找的“老何”叫李文学,是梅林街道新聘任的专职调解员。40岁的李文学,本身就是个外来务工人员,平时为人豪爽,待人真诚,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有很高的威信。2008年被吸收进梅林街道岙胡村和谐促进会任副会长。2010年,担任梅林街道和谐促进会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主要负责市容管理和劳动用工,兼任梅林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

  张雪与李文学是去年认识的。当时,张雪到梅林一个小诊所打吊针,结果出现呕吐头晕等症状,送宁波住院9天,花去费用8000多元,但诊所的赔偿问题迟迟谈不下来。听到消息的李文学主动找到张雪说:“我也是安徽的,事情我帮你调解。”李文学东奔西走,两三天后,真替她讨到了4000元赔偿。

  今年6月底,有3位顾客到张雪店里试衣服,离开10多分钟后,又回来说手机不见了,一口咬定是在店里丢的,说价值1300元,要求赔偿。由于空口无凭,张雪自然不愿赔偿,对方就出言恐吓,事情最后闹到了派出所。无奈之下,张雪打了个电话给李文学。接到电话,正在家里吃晚饭的李文学马上赶了过去。经一番耐心调解,3位顾客最终接受了400元的赔偿。

  “要不是看李哥的面子,相信李哥的为人,我是不会赔的。”张雪说,当天她身上只带了300元钱,另100元还是李文学替她垫的。事后她想还,可李文学笑笑就是不肯收下。

  宁波晚报记者王霞开

  点评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现在,一些地方感到化解群众矛盾纠纷难,难在哪里?难在缺“嘴”。特别是基层干部,感到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没精力和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一些基层纠纷,当事人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旁观者也是“七嘴八舌”,干部“一张嘴”顾不过来。

  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创新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办法。最可行、最见效的办法,是加强人民调解,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同声讲“理”、众口说“和”。“山横水不横,人横理不横”,老百姓遇到了不平事、烦心事,只要能找到地方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基本上都通情达理。如何做到让老百姓感到身边有“嘴”帮助议事评理?宁海县“老何说和”的模式给出了示范。

  第一,老百姓能马上说事评理。宁海1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老何说和”人民调解室,老百姓可就近找“老何”,随时找“老何”,不费腿脚不误时。比起诉讼“上公堂”,甚至上访“告御状”,找“老何”的成本低多了。

  第二,老百姓能放心说事评理。这70多位“老何”,都是老百姓熟悉的“老娘舅”。本乡本土的,话不会说歪,理不会跑偏。即使一次说不清、拉不直,没关系,慢慢来,“老何”办事公正公平、尽心尽力,自家人,信得过。

  第三,老百姓能有效说事评理。家庭矛盾、邻里摩擦、劳动争议、消费纠纷、赔偿争端之类的,说是大事也是小事。只要把话说清楚,老百姓是讲理、认理、服理的。大事宜化小,小事宜化了,矛盾最好在萌芽状态化解,“老何”说的就是“和”。

  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老百姓的家门口,老百姓就会平平安安过日子。事实证明,“老何说和”促进了当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诉讼率和上访率也降下来了。相信“老何说和”将进一步拓展调解范围,成为宁海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首选。袁志坚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