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3日,本报记者卢科霞(中)在南京采访朱晓枫、朱明姐弟俩。 记者王鹏摄
本报此前关于朱枫烈士的其中一篇报道。
昨天,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烈士回家”的新闻,并对朱枫这位红色英雄的传奇人生进行了精彩的回顾。设在镇海烈士陵园的烈士灵堂,这几天前来祭奠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在朱枫烈士的网络纪念馆里,网友也纷纷为烈士点燃了心香一瓣,留言缅怀。新一轮的朱枫热潮,正不断升温,看到这些,让我们感到格外欣慰。
从去年12月初回归大陆,到前天回到家乡镇海,在外飘零60年的朱枫烈士终于魂归故里。而这段时间东南商报全程参与了寻访烈士事迹、联络烈士家人以及促成烈士归葬的相关事宜,今天,本报向各位读者讲讲朱枫烈士回家背后的故事。
在微博上发现“潜伏”女英雄
那是2010年12月20日晚上,记者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在台湾的紅色女谍第一人要回家了!当年國民黨敗逃台灣後,潛伏的女間諜朱諶之遭國民黨槍決,當時只有45歲,她的後代透過各種關係,終於在台灣一個公墓尋回骨灰,於本月送回北京。”因为消息是转自台湾媒体,繁体字,记者瞟了一眼没放在心上。有人转发此条消息,并评论:“朱谌之,女,又名朱枫。出生宁波镇海名门。曾在月湖女子师范求学。原名朱桂凤,书法大师沙孟海为她改名朱谌之。其故居在镇海中学边。”
出于好奇,记者随手把这消息贴在东南商报的QQ群上,或许是近来红色谍战剧火热荧屏,许多同事都对这一位“宁波版女余则成”很感兴趣。大家的讨论也引起了报社领导的注意。
全国即将迎来建党90周年的大庆,这样的红色英雄不是正值得我们报道的好题材吗?一番头脑风暴,酝酿出几多报道的想法,职业的敏感让报社领导觉得这位英雄背后应当有文章可做:“尽快找到英雄后人证实此消息,挖掘宁波的关联点,不要做成史海沉钩,要做成新闻。”
就这样,第一眼就被你吸引
仅仅凭着几条不到140字的微博资料,以及大家讨论时的几句设想,要想把这位红色英雄的精彩人生来全面地还原,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记者一开始还有一些畏难情绪。但也可能是因缘巧合,记者随意在百度上搜索“朱谌之”时跳出了一张照片,让记者心头不禁一颤。
那是一张怎么样的照片?
一位纤柔的江南女子,在经历深入虎穴刺探军情的极度艰险后,站在阴森可怖的国民党军事法庭的围栏前。当听到判她死刑时的宣判时,她神情自若,态度从容,嘴角还挂着淡淡的微笑,而在她的身后是杀气腾腾的军警队列。60年过去了,黑白照片已经开始褪色,但朱枫那强大的气场依然震撼着我的心灵。
是的,就这样,记者第一眼就被这张照片吸引,当时记者就在想:“这样的共产党员,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我必须要了解她一下,并要写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