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最开心的是得到百姓的肯定
从开办网上的“民声快递”栏目,到省内首推网络发言人制度,再到开通网络问政平台,镇海区网络问政的三次突破,成功推动了网络时代社会管理的创新。
在镇海网络问政平台上,网民不但可以全天候、无障碍地反映各种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第一时间获得权威部门的解答,还能与区领导“面对面”对话。
镇海网络问政平台规定:3小时内受理网民帖子、3个工作日内在线答复办理情况,平台假日、晚上照样有人值班有人回应,保持全天候在线运行。
这是一个不下班的网上政府,网民誉之为民意减压阀、民情警报器。
样本概述
政府、公民沟通的优质渠道
在网络时代,网络事件一触即发,“躲猫猫”、“俯卧撑”、“六连号”等拷问政府的执政能力,民意不可违成了一项共识。在有的地方政府面对汹汹民意仍遮遮掩掩时,镇海网络问政平台架起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沟通之桥、合作之桥。
2008年初春,镇海网络问政平台进入融冰时节,关于推进互联网建设与管理的一项调研活动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层悄然展开,最终升华为一项创新型重大行政决策。“办好互动论坛,听取网络民意,把矛盾化解在本地状态、萌芽状态。”时任领导人的态度开明又坚定。
沉寂的第四媒体在雄镇大地热起来了。网友发帖反映困难、政府在线受理投诉、记者实地调查跟踪……新设立的“民声快递”板块,初步体现为民办事的功能。此后,区委书记马卫光经常上网浏览信息,多次以镇海新闻网忠实网友的身份与网民交流,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如今,镇海网络问政平台按完整全站规模建设,由5个主要板块组成,包括“民声快递”为民办事板块、“雄镇论坛”网民议政板块、“在线交流”对话互动板块、“网上发言”主动发言板块和“记者追踪”热点专访板块。
城管、公安、环保、质监等57个部门进驻网络问政平台,网络发言人相继亮相,并由纪委实行“亮红灯”制度——长期离线、未及时回复、用语不规范、办事不力等,都将被亮起红灯。评定结果纳入效能目标考核,排名靠后及造成网络影响的责任人将被追责。
网友代表在镇海已成为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之后的第四方代表,不少评议会、恳谈会、听证会都少不了网友代表的身影。版主“四海归客”称,现在不是“事后知情”,而是“事先参与决策”了。
据最新数据显示,镇海网络问政平台自2008年试运行以来,共受理网民反映的民生热点问题3000多件。
当事人自述
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
当事人名片:干剑松,镇海新闻网总编,镇海网络问政网总编。从2008年“民生快递”板块初试啼音,到“雄镇论坛”应时开办,再到如今5个板块的完备结构,他经历了镇海网络问政平台的草创、试运行和运行过程。
网络兴起之时,也是民意表达的爆发期。2008年前后,国内不少地区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一些官员视网民声音为另类意见,视网络民意为洪水猛兽。受大气候影响,当时镇海新闻网的“民情直通车”也举步维艰。
当时在网上发帖投诉的市民有很多,但并不能及时反映至政府职能部门,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矛盾越积越大。网友“金戈铁马”发帖《民情直通车,想说爱你不容易》,直指政府部门“一个忙字就可以搪塞那么多群众反映的问题了吗?”
这个帖子的反响很大,很多网民纷纷跟帖,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我们也为难:“民情直通车”是当时镇海新闻网的一个试验型互动栏目,由于缺乏官方的支撑,没有真正起到通达民意的效果。好在后来区里出台政策,在“民情直通车”基础上办起了“民生快递”,再加上“雄镇论坛”板块,网络问政平台的雏形也形成了。
网络是民意的体温表,民众对政府工作及其公务员行为满意不满意,可直观地在网上反映出来。满意的,引来网民好评;不满意的,招致网民口水,甚至“骂娘”。当机关部门被点名、被曝光,遭遇尴尬场面,如何面对?删帖、封贴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引发更大矛盾。
镇海区的做法一年比一年坦荡:直面矛盾、顺乎民心。在网络问政平台建设的初期,主要依靠行政措施尤其是效能杠杆,强制推动各部门“上网”,因此,网络发言人的职能还停留在被动发言、被动回应上。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部门到网上主动发言,凡是涉及到与民生相关的政务事项,先到网上晒一晒,倾听网民意见,推进政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