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讨论暑期工作安排。
中国宁波网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传统的村、社区居委会管理模式被打破,如何应对基层出现的管理盲区?
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大量涌现,诉求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如何协调多方利益矛盾,和谐共处?
处于社会管理末梢的基层党组织出现“空转”现象。如何整合社会成员,夯实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这样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社会管理者都会遇到。北仑区近几年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上实践了“三位一体”创新机制:建立区域联合党组织、区域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和谐共建理事会。
这一创新模式如今已开花结果。全区共52个新型社区均建立了区域党组织,构建和谐共建理事会议事平台,其示范意义被外界称为“北仑标本”。
样本概述 52个新型社区成立区域党建组织北仑区下辖6街道2镇1乡,户籍人口35万,流动人口53万。城乡经济的高度发展,使社会基层出现了村、居、企交织分布以及本地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外来人口混合居住的社会形态,基层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状是: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与失地农民大量增多,导致这些以往靠户籍和村委会管理的人群成为了管理盲区的对象;不同群体如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容易发生群体对抗事件。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成为北仑区的突破口。该区将全区35个城市社区和205个行政村统一规划为83个不同特点的新型社区,并创造性地引入“外口社区”、“工业社会”和“混合社区”等理念进行建设和管理,在全区形成了一批以区域化管理为特征的“新型社区”。
党组织如何介入社会组织?以上成立的新型社区这时派上了用场。北仑区在新型社区基础上,组建区域性党组织,采取“1+N”的模式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动区域内零散党员、流动党员的全接纳和有效管理。
同时,采用党建联系会议、“实体党委+兼职委员”、“联合党委”等形式,对机关事业单位、垂直管理单位以及部分行政村等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区域统筹,真正形成区域党建工作“一盘棋”格局。
另一个亮点是社区建立和谐共建理事会。北仑区各社区协调辖区内各企业、学校、医院、工厂等,召开“圆桌会议”,适应社会利益多元化的要求,搭建区域性的自治平台,吸引各方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组建区域性治理组织,由区域党组织发起,吸引区域内村(居)委会、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外口组织以及社会贤达人士代表自愿参与,自觉结合,推进城乡基层各类群体协商、协调和议事,满足各类组织和群体参与社会管理、表达利益诉求、协商矛盾沟通的需求,促进区域和谐共建。”北仑区委组织部有关工作人员这样介绍。
与此相应的,是区域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其全面整合政府下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当事人自述 政府由“法官”向“娘舅”转变朱朝寅北仑区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近几年来,他参与了北仑区“三位一体”社会管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打破城乡村居界限,综合考虑城乡经济发展定位、历史文化渊源、人员流动、管理幅度等因素,统筹规划,将全区划分为83个区域化管理的区块,在此基础上分布推进实施,及时深化拓展。
如今谈到社会管理创新,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政府应该怎样做、做到什么样。但实际情况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各个层次的人们的利益诉求都不同,像以往那样政府大包大揽,已经吃不消了。
通俗地说,以前政府部门是法官,决定每件事情的做法,判定对错,现在则要求政府转变角色,变身为“娘舅”,让大家把自己的利益诉求都摆到台面上,有话好好说,协商解决。
这几年,北仑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现在通过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全区52个新型社区均建立了区域党组织,实现了党建工作在社会基层的全覆盖。随着群团组织区域化工作的推进,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活力也得到有效激发。
最新一份数据显示,目前该区已有218名机关事业、大型企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了区域党组织班子成员,1270余位新经济、新社会组织负责人和流动人员等群体的代表进入了和谐共建理事会。
和谐共建理事会的功能,归根结底是为民办事。现在我们有些社区和企业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融洽?有句话说得好,不打不相识,社区和企业的磨合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简单和容易的。
以前我们组织部的同事去社区调研,经常发现社区和企业为了一些涉及相关群众和职工的事情坐在桌子两边吵架,吵到最后双方都会摇头苦笑——不解决问题,光吵架有什么用呢?
后来的实践证明,和谐共建理事会发挥了大作用。就我目前掌握的案例,吉利新蕾幼儿园的开办、小山村的垃圾问题、青峙社区泥巴路等都是在社区居委会、企业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圆满解决的。
“三位一体”,党组织起领导核心作用。和谐共建理事会主推民主协商制度,区域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区域群众,在北仑打开了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