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宝幢处于宁波和镇海之间交通要冲,又占有水利之便,所以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宝幢经济甚为繁荣。宁波去镇海的货物,由船运到宝幢上岸后,由挑夫翻育王岭下至璎珞河头,再经船运到大碶或柴桥等地;镇海的鱼货和其他农副产品运到宁波城,走的也是这条路线。所以古代的宝幢贸易繁荣,甚至直到民国,宝幢河畔还延续着繁华,两岸林立的木门商铺、应有尽有的南北货物、十日四市的热闹集市、熙熙攘攘的攒动人头都成为现今宝幢老人们心头难忘的记忆。
王应麟的墓葬地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宝幢的地理优势逐渐减退,昔日的繁华也随风而逝,宝幢在甬地渐渐沉寂。在上世纪最后十年里,宝幢终于被并入五乡镇,撤销了乡的建制,宝幢的概念被明伦、永乐等几个村子瓜分,宝幢成了有名无实的一个老地名。本以为这个充满浓浓佛教意味的地名会渐渐淡忘在人们的记忆里,没想到它却改头换面重新出现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那就是宝幢公墓。如今的宝幢,每到清明时节,公交车辆要为此设专线,宝幢几座山上,上坟扫墓的人络绎不绝,堪称一道“酆都”风景线。
为什么宝幢公墓会如此受欢迎呢?这与中国的墓葬文化有关。中国墓葬讲究风水,还专为此开创“风水术”。风水术认为理想的风水宝地应是“藏风得水”。三面环山、一面流水的墓葬环境被称为“四神地”,是风水极佳之地,宝幢的同岙、省岙皆属此类墓地。同岙村东、西、北三面环山,前有天童、画龙、东吴三条溪水在此汇流,因此有很多名人茔墓选造于此。其中最著名当属同岙东山坡上的南宋大儒、礼部尚书王应麟墓。
王应麟是南宋时的大儒,其著作《困学纪闻》堪称国学术史上的经典,他的另一部著作《三字经》更是家喻户晓。王应麟墓坐落在同岙东岙小山坳内,坐西朝东,《四明谈助》记载说,其先(祖)后(裔)坟墓都在此山,人称王府墓。离王应麟墓约一公里处有铁佛寺。寺院处于两岙间正脉之麓,光绪《鄞县志》有“铁佛寺,元至正间王氏舍基建”的记载,所以铁佛寺应该是王应麟的功德庙,是王应麟子孙祭祀王应麟的地方。铁佛寺因寺内佛像是铁铸的而得名。史载,寺内铁佛为坐着的释迦牟尼,高约3米,头部和手部均为铁铸,十分罕见,可惜毁于文革。
内家拳师王征南传奇故事
王应麟去世后,鄞县王氏维持数代繁荣后日趋衰微,后代散迁于越地。王征南不知是王应麟几世之后,弃文重武,习得内家拳。内家拳主张刚隐于内的武术风格,被认为起源于明代道士张三丰,代表拳术为太极拳。内家拳传到王征南时,更有进一步发展。因宝幢的居室狭窄,不够带徒施展拳脚,王征南就把习武之地迁到了他的家庙——铁佛寺。宝幢因此在继北方少林寺外家拳后又诞生了新拳种——南方铁佛寺内家拳。清初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评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黄宗羲十分欣赏王征南,有段时间还让自己的儿子黄百家跟王征南在铁佛寺学拳。黄百家学拳认真,做笔记勤加练习。王征南看了他的笔记笑着说,怎么记得这么简单啊。身怀绝技的王征南后来参加了宁波钱肃乐的抗清队伍,屡立战功,任临山把总、副总兵官。兵败后一直闲居宝幢,锄地担粪,家境贫困,辞世后也葬于家乡宝幢“同岙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