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4年8月29日陈家两姐妹来商报助学时,记者拍下的照片。记者刘波摄(资料图片)
受助学生:王仁杰
现任职单位:奉化一所小学,担任小学教师
资助人:宁波市民陈女士和她的姐姐
写来求助信寻找资助人陈女士
“在陈女士和她的姐姐的资助下,我顺利地读完了大学。如今我已毕业工作了,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可是,陈女士,您在哪里?我多想见一见您,当面向您和您的姐姐说一声谢谢!”这是一位20多岁奉化小伙子发自内心的呼喊。
前不久,记者收到了一封求助信,落款人是奉化的一名小学教师王仁杰。
收到这封信后,记者又找出了2004年10月他写给记者的第一封信。从这些信中可以看到,那是一个多么懂事、多么可爱的小伙子。
记者回访:
王仁杰:“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时下,正值我市中小学校放暑假。记者辗转找到王仁杰时,他正利用暑假的时间,回到大堰的家中,陪伴年迈的爷爷。
2009年8月,王仁杰以优异的成绩,从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教分院毕业,并顺利地通过奉化市教育局举行的招聘考试,成了当地的一名小学教师。如今,王仁杰凭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满腔热情地工作着。作为一名好学上进的年轻教师,在学校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下,他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说起自己写求助信、委托本报找陈女士的事,王仁杰满腔遗憾。王仁杰说,以前,自己与陈家两姐妹的联系,一直通过手机维系着。但是参加工作以后,他不小心将手机遗失了。“这个手机里,保存着陈阿姨的电话号码。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手机会丢失,因此,也没有在本子里记下陈阿姨的电话号码。陈阿姨后来也没有再主动联系过我。因此,我没有办法再联系上她了。”
今年1月6日,王仁杰的奶奶去世。这位纯朴善良勤劳的老人,在去世前还一直记挂着帮助过他们一家的人,惦记着陈家两姐妹。奶奶一遍遍地叮嘱王仁杰:“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她们,要想方设法找到她们。虽然不能给予她们什么回报,但一定要像她们一样,做一个好人,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王仁杰说:“宁波偌大一个城市,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寻找到陈阿姨两姐妹!”
根据王仁杰的回忆,陈女士一家可能住在海曙区锦沧文华小区,他有一次去过她的家,但没有记住她家具体的地址。他曾经去锦沧文华小区门口等过半天,但是没有找到。
当初,这对姐妹来报社结对时,并没有留下她们真实的姓名,妹妹只告诉记者,她“姓陈”,叫她陈女士即可。因此,记者寻找她们也遇到了困难。如果读者朋友有这对姐妹的联系方式,请转告商报记者,热线电话:87270000。
事件回顾:
奶奶做保姆供孙子上学
在王仁杰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车祸去世。在他15岁的那年,母亲也积劳成疾,带着对儿子的满腹牵挂离开了人世。2004年夏天,17岁的少年王仁杰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教分院。然而,这位父母双亡的少年家境贫困,此前依靠奶奶外出做保姆挣钱,供他读书。
在他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本报第一次大规模地推出“帮助寒门学子上大学”的爱心助学活动。在这次助学活动中,本报以《奶奶当保姆供孙子上学》为题,介绍了王仁杰的境遇,于是,热心市民陈女士和她的姐姐向他伸出了温暖的双手。
2004年8月29日,陈女士和姐姐来到商报,与王仁杰结成助学对子。当时,陈女士和姐姐承诺资助王仁杰前三年的学费。王仁杰的奶奶拉着陈女士的手,泪流满面。她说:“我这把年纪实在无法再供孩子上学了,我实在不知道怎样来回报恩人。”陈女士和姐姐立即安慰她:“放心,以后我们仍会关心孩子的。等开学后,我们会到他就读的学校里去看望他。我们不图回报,只要他好好读书,立志成才就行了。”
此后,陈女士和姐姐信守承诺,不但支付了王仁杰前三年的学费,还多次去学校看望他,嘘寒问暖。后来,又支付了后二年的学费。
本版撰文记者毛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