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祖庙的梅园石牌坊
梅园石采集工场
采石形成的古华兴塘
主讲人 寒石 寒石,本名包德贵,上世纪六十年代生,鄞州区人,市作协会员;1990年开始写作,陆续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散文随笔等五六十万字。现供职于鄞州区工商联。
三江人文讲坛·宁波历史文化遗存探幽
梅园地方很小,地处浙东四明山支脉锡山山脚下,自宁波南坐乡间大巴向西至梅园,一小时不到的路程。原先是一个乡的建制,下辖梅锡、梅溪、大桥、建岙、沿山等六村,现为古镇鄞江的一个村,有梅锡、梅溪两个点,十个不到的自然村落,沿山脚散落,南北相距不过两公里,梅园石就产于这样一片狭小的区域,地理上与之相毗连的大桥、沿山等村所产石头,虽与梅园沾亲带故,但已不能称为梅园石。
四明山方圆八百里,土为褐色沙壤土质,岩有花岗岩、石灰岩质,更多的是砂砾沉积岩和凝灰岩,梅园石属后者。据说梅园原先确是个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地方,这一点从下辖的梅锡、梅溪也能看出。“两梅”间原先有座山,曰梅山;附近有座桥,称梅梁桥;上世纪末,“两梅”合作一村,名梅园。
单从地名看,梅园是梅之园,是个画境诗意之去处。但实际上,除了梅锡、梅溪和梅园等地名,所有跟梅有直接关联的物事,都消失殆尽。只是梅园石这个名称确是从梅园地名传承下来的,梅园石是锡山、四明山的一部分,梅园是它的故乡。
介于石头与宝贝之间的梅园石
梅园石是那种介于石头与宝贝之间的石头。换句话说,它可以是石头,又可以是宝贝。
说梅园石是石头,因它有别于其他“天生”宝贝的石头,诸如钻石、翡翠、玉、水晶、玛瑙等,又不同于那些本身具有一定价值的大理石、花岗石和含有各种金属元素的矿石。在未开采之前,它是整片山岩的一部分,裸露部分称老岩、悬崖、山壁,隐藏部分叫地骨、岩层;开采加工之后叫法就多了,不同功能不同形状有不同的叫法,诸如板、梁、柱,碑、础、磉,还有石人、石兽、石器,石门、石窗、石皿等,不胜枚举;倘若借用石匠师傅的分类法,则要简单些:除了大料、块料、毛料,余下的皆是塘渣;前“三料”可进行深加工,塘渣无法加工,车载船运了去,用以铺路垫基。
石头经开采加工,有了附加值,便获得了转世重生,已不仅仅是石头,而更接近于宝贝。
梅园石色泽浅灰紫,素雅大气,质地均匀细密,硬度适中,且耐酸碱,是碑材、石雕和建筑施工的上选石材,开采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早在西晋时梅园石便以石质优良著称,是闻名遐迩的建筑与工艺用材。清徐兆昺《四明谈助》录王宗羲(清)《四明山志》云:“东浙碑材。不能得太湖石,次之梅园。质颇近腻。今石孔久闭,佳者不易求矣。”在这里,梅园石被视为碑材中上品,仅次于太湖石,而且近半个世纪前已“……佳者不易求已”,那“不易求”者是石材,而非经加工雕凿后的工艺品。可见在王宗羲眼里,梅园石本身亦已接近宝贝了。
人有家,石头也是。石头的家,书面的叫法称石场、石宕或石材厂什么的,俚俗的叫法称塘,诸如某某塘、某某石塘、某某塘山之类。塘与塘山的区别是:塘是指凹陷致积水,如池塘;塘山是以山为采石场地,最终的结果把整座山采为平地,如果继续向地表线以下采进,就转化为塘了。从开采成本来看,塘山显然要比塘小得多。因为塘山通常在地表线以上,开采与运输相对要容易些,成本自然要低;塘是向下掘进,采出的石料要向地面输送,难度要大些。而从材质上看,两者恰恰相反,塘远胜于塘山。因为相对于深厚的地壳,再高的山也是表层,山越高,山体运动与地壳活动给山体结构的损害越大,会留下许多看不见的痕迹,加之数以亿万岁月计的阳光风雨的侵蚀,再好的材质表面也容易风化成石砾塘碴。
古人采石工具简陋,大都仅锤凿而已,采石目标却大多向下,所以古人留存的采石场所以塘、穴、孔者居多,地表豁口小,石材损毁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小。梅园石自最初成名至后来盛名在外,足迹遍布海内外,其间时空跨度巨大,其开采量却只占总开采量的很小一部分,更大的部分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那二十余年间的事。现代人采掘的工艺和工具,较之先人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点从今古采石场址就不难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