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徐雪英 1971年生,1993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现为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教师,从事教科研究。
宁波孩子在进行童谣朗诵表演。
一买茶叶,茶叶一角一;二买泥螺,泥螺二角二;三买雨伞,雨伞三角三;四买蛳螺,蛳螺四角四;五买黄鱼,黄鱼五角五;六买六谷(宁波方言,玉米),六谷六角六;七买赤肉,赤肉七角七;八买白鸽,白鸽八角八;九买烧酒,烧酒九角九。——宁波童谣《记数谣》
童谣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它起源很早,最早的童谣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国语·郑语》中有“月将升,日将浸;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童谣记载。在古代的一些记载中,童谣几乎就是谶语。事实上,童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做社会舆论,明代以前,人们对童谣的解释还大都从阴阳五行说入手,认为童谣是荧惑星(火星)的口授,是一种预言,是上天对下界吉凶祸福的预告。
明代,文学家杨慎对“荧惑星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言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第一本由个人搜集整理的童谣集《演小儿语》也出现,作者为吕坤,本书是他根据在豫、冀、陕、晋等地做官时所收集的民歌改编创作而成。
到了清代,搜集整理童谣工作更受文人重视,称童谣为“天下之妙文”、“天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歌谣征集、研究、创作运动,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表现最为突出,他以北京大学为基地,开展童谣运动,并把征集来的童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发表,“儿歌”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富有教育意义与儿童情趣的新的文学体裁。
摄影 龚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