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4日讯改革亲历者:邹建红,51岁。
10年前他卸下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副团长一职,到宁波歌舞团担任团长。当时的“宁歌”,人心涣散,一度面临支撑不下去的困境。
随后,邹建红组建起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对歌舞团实行股份制改革、进行企业化运营。
作为浙江省第一个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艺术院团,“宁歌”终于挺过来了。邹建红自己也想不到,一个只有100多人的市级小团队,现在一年居然能创造出2000多万元的营业额。
背景资料:
浙江省共有4大歌舞团,浙江省歌舞剧团、杭州歌舞团,温州歌舞团,宁波歌舞团。而“宁歌”是最早走改制路的。
“宁歌”的成功,无疑给其他三家打了一剂强心针,终于纷纷策划改革之路。
“目前,我们正在把握中央和省关于深化国家文艺院团体改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结合全省院团实际情况,扎实有序地推进文化改制。”浙江省文化厅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其实,“宁歌”的牌子早已打出浙江,江苏、辽宁、湖南、吉林……各地的文化团队都跑来宁波,向邹建红取经。
蜕变的奥秘在哪里?
“改!”邹建红伸出一根手指,“从制度,到运作模式,再到人的思想观念。”
团长自掏10万元,全团一起“下海”
无法想象,8年前,这是一个面临绝境的歌舞团:每个月只有两三场演出,演员工资只有600元一个月。总共只有52个人的队伍,连着出走了十几个骨干,连一场小型舞台剧都支撑不起来。
邹建红是2001年来当团长的,到今年正好十年,“我刚接手时,就像一个草台班子,死气沉沉。团里演台节目,还要向宁波港务局去借设备,要向其他团借演员。”
撑了两年,真可谓苟延残喘。
2003年,宁波市文化局一位领导找到邹建红,提出索性“断臂求生”。
“歌舞团进行股份制改革、企业化运营。把原来的一切都割断,看看能不能置于绝地而后生。”
邹建红开始了他的改革,有限公司成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资产运营机构——实体企业经营”三级管理机制也慢慢搭好了轮廓。
“演员们有饭吃,有钱赚才是硬道理。钱从哪里来?市场!改革第一天起,全团就被逼上了市场的风口浪尖。”邹建红的思路得到4位副团长的鼎力支持,他们甚至愿意每人拿出钱来入股,一些团员也准备拿出积蓄。
“当时我真不敢保证改制会成功。如果不成,大家的血汗钱就没了。”邹建红说,最后,他只向每人象征性收了5000元。“我自己拿出了10万,加上副团长的20万,就这么走上了市场之路。”
提前3天与邹建红约时间,采访却一拖再拖。“这几天人在外地,有一出大型新剧要上,演员们也都在外面排练。我周六下午才能回来,先去余姚,那儿也有一台演出,我们团负责舞美。晚上回宁波。”
最后,时间只能约在周日上午。这个时间,也是硬挤出来的。“下午还要跟外省来的专家讨教,周一又要去外地。”邹建红的行程排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