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向刘志龙进行法律咨询 |
|
援助工作站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
中国宁波网11月28日讯(记者 钱昕)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坐落在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校门旁,这是宁波首个利用高校资源设立在民间的法律援助站。援助站的“主力军”是该学院法学系的学生们,创办人刘志龙老师说:“别看这里地方不大,它可是学生走向社会前‘修炼拳脚’的实战地。”
学生的“实战地” 司法机关的“过滤网”
近日,记者来到了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法律援助工作站,3、4个学生们正在忙碌着。援助站的创始人兼“掌门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讲师刘志龙告诉记者,学生在毕业前去律师事务所、法院等单位实习,常常向他抱怨在那里只能干些“杂活”,缺乏上手实践的机会。
了解到这一点,刘志龙萌生了创立“法律援助高校模式”的念头,缩短学生走向社会的实习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经过与江北司法局的沟通、协商,去年6月份,宁波第一家运用高校资源的法律援助站诞生了。大批学生参与其中,书本知识在这里演变成了实战操作。
“民间法律援助资源尤其是高校法律援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失为我们国家法律援助的重要途径。”刘志龙说:“高校资源的优势在于人力、智力。最重要的是这样的高校法律援助站能成为政府司法机关的一层‘过滤网’。”
刘志龙解释说,司法机关法律援助站的援助有着严格的法律涉案范围,而他们则可以跳出这一框架,从“朋友”的角度帮助有需要的市民,扩大了群众需求。“有些市民来我们这里一坐就是一天,我们劝他们放弃打没必要的官司,也劝一些上访、信访的人,从而帮助政府司法机关过滤掉一些案件,缓解他们的压力。”
学生挑大梁 锻炼不止一点点
援助站的作用逐渐得到了学校的肯定。从上个月起,它正式面向外界服务,现在,站内固定志愿者60多名,每天咨询人数约10人。
援助站经常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把法律知识送到迫切需要它们的人群中,上个月宁波第一支高校师生组成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成立。
宁大科院法学系大三学生朱超表示,在援助站内自己通过锻炼帮助了更多的人,有的市民还向他登门道谢。大四的黄夕晖今年司法考试成绩突出,在援助站的学习功不可没,他说,书本上知识与真正的法律运作仍有不同之处,援助站能激发投身法律的兴趣,也使自己更有公正精神。
刘志龙说,他目前正在筹建大学生法律服务创业培训基地,下一步将让更多的学生在这里实现自己法律服务的创业梦想。此外,他还将吸纳更多他校的法律人才,创建法律援助的校区联盟,让更多有心人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