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文艺演出 |
市民在天一阁博物馆参观书法作品 |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陈章升 通讯员 徐学敏) 进入新世纪,宁波市首次提出文化大市建设的目标。经过近十年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改革发展,宁波文化大市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和成果。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文化大市为目标,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积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文化发展基础日益巩固,实力不断增强,网吧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文化馆免费开放、博物馆建设、非遗保护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文化建设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尤其是近五年来,宁波文化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为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人表示。
着力优化文化服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宁波市坚持“人人享受文化”理念,着力构建“三江文化长廊”和“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各项指标位居同类城市前列。
截至目前,全市有9个县市区被授予浙江省文化先进县,其中6个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鄞州区还被授予全国首个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所有县(市)区都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均设有综合文化站,95%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8%。
此外,宁波市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社会效益明显,宁波市文化馆免费开放经验在全国推广,宁波博物馆2008年底开馆至今参观人数超过300万人次。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创新。近几年,宁波市推行的“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广播电视“彩虹行动”、“广播电视低保”工程、农家书屋、“天一讲堂”、“天然舞台”、“天天演”以及“群星系列”服务项目有效保障了市民基本文化权益,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积极打造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甬剧《典妻》、《宁波大哥》,越剧《阿育王》、《烟雨青瓷》,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姚剧《母亲》、《王阳明》等一批精品剧目和青瓷瓯乐《越•瓷风》、组唱《艾格仑敦呦》等一批优秀作品获国家级大奖。
近五年,全市共有26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宁波市积极承办重大文化节庆,2007年以来相继承办了宁波•第九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总决赛,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第二届中国越剧节等国家级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举办了农民(农村外来务工者)电影节、音乐舞蹈节、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扩大了城市文化影响。
此外,宁波市还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赴国家大剧院和香港文化艺术中心演出,在台湾举办了台湾•浙江(宁波)文化节,连续四年举办海外文化周,非遗项目受文化部委表赴土耳其参加文化艺术节。五年来,宁波文化先后赴美、英、德、法、日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市级主要剧场年均引进举办高雅艺术演出300多场次。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基础不断夯实。
近年来,宁波市做到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手抓”,创造了文物普查和非遗普查“宁波模式”并在全国推广,遗产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现有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遗产3处,国家大遗址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21项,总数位居国内历史文化名城前10位、计划单列市首位。
与此同时,宁波市注重在开发建设中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月湖、老外滩、江北慈城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得到维修、保护和建设。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研究所)成为浙江省内11个地市中惟一一家拥有国家考古发掘团体资格的考古科研单位,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正式挂牌。天一阁博物馆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获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
宁波市国有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在近几年的发展可谓并驾齐驱。据悉,全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点已超过100家,其中10家单位被公布为国家二、三级博物馆。首创“非遗”保护传承项目、传承基地、传承人“三位一体”模式并被文化部推广。
“展示新成就 喜迎党代会”系列报道:
① 宁波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海外经营能力不断增强
20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