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对话 | 民生快线 | 第一现场 | 城事热线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三思三创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3月03日 08:39

 

  三、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调结构、转方式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之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扩张与传统产业提升“两措并举”,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强化工业主体地位,实施“4+4+4”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做大做强战略性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形成若干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把加快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延伸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提高生活性服务业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态,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市场辐射力,把宁波打造成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国际会展之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长三角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扶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鼓励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高标准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高水平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整合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增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贸易展览中心“三大中心”功能,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基地、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总部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高效益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投入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施百强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加大拓内需工作力度。继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投资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倾斜,强化实体经济投资支撑,切实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把扩大消费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城镇商圈建设,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专业市场转型发展,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营销总部和采购中心。鼓励企业拓展国内营销网络,扩大重大展会影响力,提高宁波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创新引领发展,创新决定未来,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建设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密集、创新活力迸发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培育更多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继续引进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相协同。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营造高效优质的创新环境,建设国内一流的创业创新基地。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建成比较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和云计算中心。加快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力争在优势领域形成一批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智慧产业基地,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培养集聚创新人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资本优先积累,大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推进各类人才工作载体建设,办好“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深化“百校千企”人才合作,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吸纳人才、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开展“人才特区”建设试点,探索吸引高端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机制和政策,培育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三)发挥港口龙头作用,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

  海洋是宁波发展的最大空间,港口是宁波发展的最大优势,必须大力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两个一万平方公里”空间,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实现“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不断增强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完善港口设施和综合运输网络。优化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梅山等重点深水码头建设,提高港口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启动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杭甬高速公路复线,建成宁波铁路枢纽工程、杭甬客运专线、象山港大桥、穿山疏港高速公路,实施国省道提升工程,争取规划建设甬金铁路。大力拓展港口腹地,加快“无水港”建设,扩大水铁联运、水水中转规模。启动栎社机场三期扩建,加快空港物流园区建设,建成国内干线机场和长三角国际航空物流枢纽。

  建设国际贸易物流港。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积极推动全省港口联盟,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支持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建设,共同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大型港口物流集团,增强港口物流集运、转运和增值服务能力。推动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壮大规模、打响品牌,使之成为特色商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航运市场,鼓励航运金融创新,加快建设亚太地区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加强港口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口岸,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全面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功能。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加快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择优发展临港工业,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壮大发展海洋服务业,提升发展海洋渔业,加强海洋科技研发和应用,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岛。高水平推进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发展,加快启动三门湾宁波区域整体开发,建设象山海洋综合开发与保护试验区、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极。

  (四)坚持新型城市化主导,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新型城市化是构筑现代都市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乡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要素配置一体化机制,不断优化城乡形态、城乡环境和城乡管理。

  优化都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建设,创新城市开发建设体制,推动空间集约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市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为重点,加快建设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镇海新城、北仑滨海新城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推进城西地区开发建设,实施老城区有机更新,增强都市核心区的集聚辐射能力。都市区北翼以统筹对接为重点,加快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促进余姚、慈溪城区相向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发达的中等城市群。都市区南翼以海陆联动为重点,提升奉化、宁海、象山城区建设水平,培育环象山港城镇带,打造生态宜居的滨海特色区。以人口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推进卫星城、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建成一批联结城乡、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小城市,使之成为都市功能拓展区。

  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实施“三江六岸”拓展提升工程,基本建成江东滨水核心区、鄞奉路滨江商务区、长丰滨江休闲区、湾头休闲商务区、月湖西区等重点区块,加快推进甬江北岸旧城改造和姚江新城建设,打造滨江休闲带、一小时步行圈、水上游览“三大系统”,彰显江南水城的独特魅力。抓好城市整体形象策划,高品位规划建设重点街区、城市综合体、标志性建筑,提高群众对城市形象的满意度。加强城市空间整理,加大老小区、背街小巷整治力度,全面完成城市规划区城中村改造,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加快城区“三横三纵”快速路网建设,基本建成北环快速路、环城南路快速路,规划建设世纪大道快速路。建成投用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启动建设第二轮轨道交通项目。持续开展打通“断头路”专项行动,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努力缓解出行难和停车难。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实现智慧城管全覆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公路公交、供水供电、信息通讯联网对接,提高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尊重农民意愿,延续乡村文脉,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提升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促进农村居住、产业和公共服务有序集聚,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村级组织为农服务功能。高度重视相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进村庄建设“十大行动”,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实施四明山区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红色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加快绿色发展,实现兴区富民。

  (五)全面改善社会民生,普遍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群众利益至高无上,必须把持续改善民生作为一种责任和追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尽心尽力抓好事关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让全市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品质。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增加收入作为增进民生幸福的重要基础,拓宽就业、创业、投资、帮扶、社保等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大力倡导创业富民,加强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促进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各类社会保险的区域统筹和整合衔接,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建立社保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建设公共租赁房,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城乡低保户、因病致贫家庭、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的专项救助力度,让社会关爱的阳光普照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达到或超过中央核定的比例。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加快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支持民办教育和国际合作办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新十大医疗卫生设施工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加快奥体中心等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优化外来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创新养老服务机制,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与百姓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全过程,着力解决影响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把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组织领导体制,统筹各种社会管理力量,推动政府行政管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坚持整体规划、项目带动,全面推广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成果。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全面覆盖、联通共享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实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和专家论证咨询制度,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动态排查和社情民意收集研判,切实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和包案督办制度,健全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依法按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深化和谐企业创建,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更高水平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动态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解决治安突出问题。坚持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危化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切实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大力建设文化强市

  有文化内涵的发展才是有后劲的发展,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是有品质的城市,必须坚持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文化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长期基础性任务,实施科学理论普及计划,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使科学理论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创新道德教育载体,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心理疏导,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守规则、重礼仪、懂感恩、讲诚信、尽责任、做好事的良好风尚。深入实施“文明宁波”系列行动,积极推动县(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重视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强化互联网舆情导控,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激励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打造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流动。深化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宣传保护,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设若干个特色文化展示区。加快宁波文化广场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优化基层文化设施配置,打造百姓身边的文化家园。支持文化“走出去”,扩大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宁波城市影响力。创新文化体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文艺院团和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实施文化发展“1235”工程,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引进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企业集团,发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八)强化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必须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减少、生态持续改善。

  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对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生态湿地和生态隔离带的保护修复,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植树造林,发展碳汇林业,积极创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构筑更加坚实的生态屏障。环境污染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最严格的生态考核问责制度。坚持铁腕治污,完善污染排放动态监管网络,坚决惩处环境违法行为。扎实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清洁海洋系列行动,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机动车尾气、施工扬尘、工业废气治理,逐步扩大禁煤区范围,努力遏制空气质量下降趋势,让老百姓看到更多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坚定不移推进节能减排。坚持以节能减排促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抓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努力建设低碳城市。

  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地耗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制度,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开展土地整理复垦、滩涂围垦、低丘缓坡改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加快重大电源工程和骨干电网建设,基本实现天然气主干管网全覆盖。加强重大水源工程规划建设,实施江河湖库联调工程,推广中水回用和分质供水,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九)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再创发展新优势

  宁波发展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向改革开放要资源、要空间、要效益,全面激发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配套性、先行示范性和科学实效性,抓好重大改革项目试点,带动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深化资源要素供给机制改革,推动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优势企业优先配置,努力建设科学发展“高产田”。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地方金融制度,拓展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民间借贷规范有序发展。创新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上市,扶持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改进政府服务管理方式,建设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城乡发展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户籍制度等改革。

  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坚持进出口并重,大力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出口结构,发展进口贸易、转口贸易、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多元贸易方式。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设立生产基地和资源采购基地,开展品牌收购和企业并购,占领产业分工高端位置。加大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引资力度,实现利用外资规模突破性增长,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深化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引导甬商回乡投资创业。完善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争取有条件的区域向综合保税区转型,推进特殊政策跨区域覆盖。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主动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强友城工作,建立更广泛的城市合作战略联盟,不断扩大区域合作领域。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继续做好援疆、援藏、援黔工作。

  (十)深化民主法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民主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扎实推进“法治宁波”建设,不断巩固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生动政治局面。

  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度建设,使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决定重大事项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支持政协创新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完善党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好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为现代化建设赢得更广泛的力量支持。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组织群众、服务发展、维护民利、促进和谐的独特优势。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立法决策、论证、审议、回应机制,及时制定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有利于推动“六个加快”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支持政府依法行政,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化司法工作机制改革,切实维护司法公正。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创新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促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深入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活动,着力加快社会法治化进程。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张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