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①镇海西门社区助老食堂工作人员在为老人打饭。
②海曙西门街道助老食堂的午餐有清蒸螃蟹、萝卜鸡块和小青菜。
③镇海总浦桥社区助老食堂内,十几位老人同时在此进食午餐。
④江东划船社区助老食堂内,工作人员正在为外送的午餐装盒。
一日三餐,在有些人眼里是小事,但对一些老人来说,每天买汏烧无疑是一个生活难题。宁波市自2003年起在城乡逐步有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办社区助老食堂是其中实事之一,目前全市共有助老食堂71家。对于6元钱能吃到有荤有素有汤饭的食堂,老年人大多交口称赞;但对这些食堂来说,各有一本难念的经,大多依靠补贴度日,勉强支撑着这项公益事业。
老人与社区食堂的故事
A最爱吃饭打牌一条龙
从2006年至今,76岁的叶华定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两点一线。或许,有人会说这种生活很单调,但他却告诉记者,“这就是一种享受。”叶大伯两点一线的生活,一头连着自己的家,另一头则是镇海总浦桥社区服务站。
每天早上八九点钟,叶大伯就会踱上五分钟的路来到总浦桥社区服务站,“看电视、聊天、打牌,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丰富。不过最让我觉得方便的还是能在这儿吃饭,放心。”5月29日,记者前去采访的时候,正是食堂中午的开饭时间。11:30还不到,就已有20多位老人各自围坐在桌边,聊天吃饭,很是热闹。
叶大伯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家就在社区居委会附近,除了去女儿家的那几天,他每天的中餐、晚餐都在社区食堂吃。“食堂的几个工作人员我们都很熟悉,想吃什么,什么不合胃口,都可以直接向工作人员反映。而且这里的卫生有保障,吃得很放心。我们吃完饭还能去休息室睡个午觉,下午继续活动。”
B食堂工作人员做起“保姆”
陈大伯今年65岁,是个单身汉。日前,在海曙区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互助中心的食堂,记者见到了他。知道中午的菜是萝卜鸡块和小青菜,陈大伯很高兴,“这里的菜烧得很好吃的,给我们老人做的米饭特别软。”他拿出准备好的两个菜盒,将这一荤一素分别盛起来,再让食堂里的阿姨往自己的饭盒里多盛些米饭。
记者注意到,食堂当天中午准备了三个菜:清蒸白蟹、萝卜鸡块、小青菜,老人们可以自选一荤一素。“螃蟹不要了,还是鸡块好,可以留一些晚上再吃。”陈大伯告诉记者,两年前他就在这里“搭伙”,每天都来取饭。有时一顿吃不完,就把菜也留一点,分成两顿吃。
在陈大伯看来,食堂工作人员更像是全能的“保姆”。今年4月底的一天,他出门不小心摔伤了,下午时分,街道工作人员竟然提着饭菜亲自上门来看望他了。“原来中午过了饭点,我还没去取餐,他们觉得情况不对,和我的亲人取得了联系。”陈大伯说,每天到食堂和大家一起聊聊,也不觉得日子那么孤单了。
C食堂定菜谱
要开“听证会”
记者在走访镇海后大街社区、西门社区、总浦桥社区和江东划船社区、海曙西门街道时都会问工作人员同一个问题:你们每餐的菜是如何搭配的,菜价又是怎么定的?得到的答案几乎都很一致:这是和老人们讨论的结果。
总浦桥社区食堂的工作人员吴阿姨说,他们会在每周三上午9点准时召开定餐会。而这一场定餐会,其形式几乎和“听证会”差不多了,热心的老年朋友们都会积极地参加。“没有设置‘门槛’,所有来社区食堂吃饭的老年人都能参加。”总浦桥社区食堂开办之初,吴阿姨就在这儿工作了,这么多年的定餐会她几乎没有缺席过。她告诉记者,起初他们对来食堂吃饭的老年人的口味不了解,所以定餐会往往要讨论很久。
会不会遇到老人们意见“打架”的情况?据介绍,在总浦桥社区食堂办卡吃饭的老年人基本保持在四十人左右,夏季人数会稍多些,人多总难免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不过吴阿姨说,食堂工作人员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有老年人提议下周想吃某道菜,只要多数人同意,我们就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