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桥社区20多位阿姨包粽子、迎端午。
食指一样粗的粽子。
中国宁波网6月20日讯(记者 陈锦源) “一个粽子四只角,解缚脱壳,白糖一蘸,直哒咽落。两只粽子八只角……”用宁波老话说的粽子绕口令让端午更有味道。海曙江厦街道莲桥社区的20多位阿姨今天上午齐聚一堂,包粽子、迎端午,阿姨们包的粽子中最小的只有食指一样粗。
儿时端午绕口令 一代人的习俗回忆
“这些绕口令儿时就会,五、六十岁的阿姨们都相当熟悉,可是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就不清楚了。”60岁的邱文英阿姨说。这句绕口令主要是第一句的变化最大,是随着粽子数目增加而改变说法的,如“两只粽子八只角”、“三只粽子十二只角”等,以此类推。
邱文英说,她们年轻时煮粽子可没现在的条件好。那时还没有高压锅、煤气炉之类的工具,只能用“火缸”煮粽子。她说:“现在‘火缸’基本消失,山区或许仍有留存,可让我难忘的却是那‘火缸’里粽子的气味。”另一位阿姨搭话说:“这办法做出来的粽子比用现在这些工具做的要香百倍,等粽子冷却再吃,风味更佳,就像吃糕一样,又软又香。”
“火缸”是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火缸”是宁波人家家户户必备的炊具。它可以是一只缸,也可用石板或砖头围成。用“火缸”做粽子,要先往“火缸”里放入诸如木糠、木屑之类的碎屑状燃料,然后把烧饭后剩余的灰畚倒在这些燃料上,再盖上冷灰。当燃料被引燃后,把装有粽子的容器放到“火缸”里即可。煮上一天,香喷喷的粽子便可以吃了。
包粽子讲究窍门 最小粽子只有食指粗
现在,一些年轻人平时上班忙,基本不会参与包粽子。莲桥社区居委会书记郎巧恋说,包粽子是想营造端午节气氛,让一些年轻人和小孩参与其中,传承宁波民俗文化。他们所包的1300多份粽子明天都会挨家挨户分派,社区还将为独居老人派艾草。
宁波粽子与嘉兴棕、闽南粽等做法与风味不一样,外观呈四角形,有碱水粽、红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中代表品种是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毛笋壳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十分清香可口。
毛笋壳很硬,如何处理才能包粽子?蔡慧芬是社区比较手巧的一位阿姨,她介绍,毛笋壳变软是重点,用热水浸泡可比用冷水浸泡快10倍时间,然后用刷子把毛笋壳表毛清理干净即可。粽子外壳有了,接着就是下馅,在糯米中加入红豆或红枣均可,但她们更喜欢纯碱水糯米粽子。包粽子时,要注意毛笋壳卷成漏斗状,而且漏斗下方一定要尖,否则煮的时候粽子会散开。
蔡阿姨这头话说完,那头便包了一只超小粽子,这粽子竟只有食指般粗细。她随后把小的、稍大的粽子串成粽子挂饰。就这样,五、六个煤炉子,四张桌子,两大盘正泡着的毛笋壳……阿姨们此时喜笑颜开,手里包着粽子,口里说着绕口令,现场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