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三维图出炉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7月11日 08:20   【 】 【打印

夜潜

7月的出水文物

  关注“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

  中国宁波网讯  “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考古挖掘活动从5月13日启动,经过360人次潜水、长达18018分钟对船载文物进行发掘的水下考古作业后,于7月11日结束了本次现场考古发掘工作,目前船体已经回填,等待明年古船船体的出水及保护工作。

  对船体进行“CT扫描”

  据“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队队长林国聪介绍,本次现场考古发掘共出水器物135件,其中青花瓷最多,包括青花碗、青花豆、青花盘等共87件,其次是24块梅园石,还有五彩碗、五彩罐、五彩罐盖等9件五彩器,陶缸、陶壶、陶罐等8件陶器,铜钱、铜构件、铜盖3件铜器,紫砂壶、酱釉器盖、青砖、植物果核各1件,此外还采集船板、木块标本11件,并发现了一个长1.8米、宽0.85米、厚0.19米的疑似桅杆底座。

  此次考古还对沉船进行了一次被形象地称为“CT扫描”的船体测绘和评估工作,“这主要是记录沉船的空间状况和周边环境。”林国聪介绍,“目前已经了解了船体的尺寸、层数、规模、主要构件等信息,并绘制出船体的平面和剖面三维图。”

  林国聪纠正了许多人的认识误区,“大家以为这是一艘在水底保存完整的船,实际上它在海底被严重腐蚀只剩底板壳。”林国聪告诉记者,船体测绘工作的开展主要为未来船的实体复原及未来的三维模拟复原提供依据,同时出水器物的采集和鉴定工作,则是提供第一手资料供专家进一步研究。

  进行全国水下考古首次夜潜

  据透露,此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还有前后三拨共6人进行了夜潜。“这是全国水下考古的首次夜潜工作。”林国聪告诉记者:“夜潜是一个技术体系,每一次夜潜都是一个团队在工作,不仅是对水下考古人员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水面保护工作能力的考验。”据介绍,夜潜者必须接受过专门训练、有一定经验和技术,同时对灯光照射、安全保障等夜间水面保障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悉,和白天相比,夜间水下温度更低,夜间海底出没生物的活动规律也不一样,“此次水下考古发掘所进行的夜潜,是夜间水下考古的一次探索,意在取得水下考古的第一手夜潜资料。以备将来在白天水下状况不好时,尝试进行夜间水下考古作业,这样可加快水下考古工作进度。”林国聪告诉记者。

  明年船体将一块块拆下后出水保护

  “出水器物的发掘只是水下考古工作的一个环节,今年我们已经完成了船载文物的发掘及对整个遗址表面的样品采集,下一步将对船体的保存状况进行一个评估,然后为明年的船体发掘做准备。”

  据透露,与“南海1号”的整体发掘出水和“南澳1号”就地打捞不同,“小白礁Ⅰ号”沉船的水下船体将一层层编号后一块块拆下出水。林国聪介绍:“这是水下考古发掘最常规的发掘方式。相比水下发掘,出水文物离开海水的环境,没有泥沙的覆盖而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其现场保护和实验室保护工作难度更大,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攻克的难题。”

  根据发掘工作计划,“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后,还将向国家申报古船船体科技保护与复原项目,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开展修复工作并展示。

  宁波日报记者陈朝霞 通讯员徐学敏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