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龙前一天的象山港大桥。 记者 龚国荣 摄
在象山港大桥合龙前一天,大桥只剩下最后一个“豁口”。
经历了1000多个昼夜的奋战,象山港大桥今晚将补上最后一个“豁口”,实现合龙。
都说象山港就像一道“天堑”,阻隔着象山与宁波城区“亲密接触”。而今随着大桥合龙,整个象山港大桥工程完成了最为关键的工序,年底通车指日可待。届时,象山丹城到宁波城区的车程由目前的120公里缩短到47公里,时间由2小时变为35分钟,象山正式进入宁波半小时经济圈。
1、新纪录
塔高和主跨长度均为浙江第一
2009年6月18日,象山港大桥打下第一根钢管桩。
尽管不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等桥梁规模大,但建成后的象山港大桥无论是塔高和桥墩之间跨度都为浙江省第一。
象山港大桥是一座双塔双索面的斜拉桥,分南北主塔,高度均是225.5米,从而刷新浙江桥塔的最高纪录。
大桥全桥共有钢箱梁11种类型,99个节段,标准梁段长度15米,最大梁段重量247吨。在象山港大桥60米箱梁架设作业中,不得不用上我国目前吊重最大的海上架梁专用起吊船“天一”号承担架梁吊装工作。
大桥主跨达688米,不仅超过了杭州湾跨海大桥428米的主跨距离、比金塘大桥的628米跨度还要长,因此成为目前省内主跨最大的斜拉桥。因此,大桥设计主航道可安全通行5万吨巨轮,比杭州湾跨海大桥3万吨等级的标准还高。
2、新技术
象山港上造桥实属不易
象山港上造大桥的设想,始于18年前,但真正要建成,工程难度不小。
象山港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受台风、潮汐等影响较大,基本风速达到46.5米/秒,为全国之最。
同时,象山港湾又是集商港、渔港、军港于一身的综合性生态港区,以及我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和国家级海洋产业基地,建设条件复杂,对生态环保要求也极高。
因此,这三年象山港大桥建设者克服诸多施工难题和不利条件,使大桥具备了多项技术创新特点。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创造了多项桥梁建设史上的“国内领先”,是我市继杭州湾跨海大桥之后,又一座技术含量高、施工环境复杂的特大型跨海大桥。
象山港大桥主通航孔通航等级达5万吨级,目前国内外常规的防撞设施无法同时满足对桥梁和船舶的有效防护,为此,基于“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设计理念,研发桥墩新型柔性防护设施防大吨位船舶的撞击,在意外的船舶撞击桥梁突发情况下最大限度保障桥梁和船体安全,避免或减轻由船撞桥导致的船沉桥毁,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
搭建主桥主墩钻孔平台,根据同等规模海上桥梁施工经验,至少需要6个月左右的时间,但是象山港大桥创新主桥主墩钻孔平台施工方案,优化钢管桩沉桩工艺,54米高、103吨重的钢护筒一次插打就位,优化钻孔平台结构,在两个月内就完成了护筒下沉和平台搭建。
安装钢套箱是保障主桥结构施工的关键工程。象山港大桥采用三层楼高、6个标准篮球场面积、重达1500吨的国内最大双壁钢套箱,通过工厂预制拼装成整体,船运至现场,并通过两台大型浮吊成功成功实施整体吊装,有效节约了施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