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勇于创新的宁波人找到了一把钥匙———由“政府埋单”推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发生。今年起,760万宁波新老市民同享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大餐。10年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阳光普照:从居民到农民,及至覆盖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经费节节攀升,从8元涨至50元;服务项目从最初的12项增至56项,涵盖居民“生、老、病、死”的生命全过程。
均等化阳光消融城乡差距
10年间,宁波逐渐编织起一张县(市)区、街道(镇或乡)、村(社区)全覆盖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每个乡镇设立的公共卫生管理员和每个建制村(社区)设立的公共卫生联络员犹如这张网络的一个个触角,及时收集信息汇集到各个县(市)区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然后,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通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院前急救这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则通过重心下沉,让农民和居民一样在“家门口”享受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0年间,宁波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阳光一步步消融城乡差距。2003年宁波率先由政府包下公共卫生服务;2年后,这项服务从城区走向农村;2009年,这项服务从本地人口拓展到外来人口。自此,居住满6个月的200万新宁波人能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享受与本地居民一模一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由此,宁波正式迈入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时代。
免费保健大餐越来越丰富
这份由政府埋单的免费保健大餐涵盖居民一生,它的背后是公共财政民生本色的一次次彰显。
2004年,宁波建立了以县(市)区财政投入为主,市财政适当补助的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机制。当年提出县(市)区财政补助标准应每年不低于每服务人口8元,并逐年增加。这是国内最早由当地政府为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埋单的账单之一。
2007年,把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提高至每服务人口20元;2009年,这一标准提高到每服务人口25元;2012年,这一标准涨至每服务人口50元,居全省首位。
随着财政投入的加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三大类12项逐步细化为15项38小项,再增加至今年的18项56小项,内容更丰富,服务更贴心。
这些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时有“升级的宁波版本”。白内障复明、重点传染病监测、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检查等,有20余项。
健康管家走入寻常居民家
怎样确保免费保健大餐落到实处?56个项目按服务质量、数量和居民满意度,由政府按绩购买。怎样让人数众多的亚健康或小病人群得到较为充足的保健服务?很快,一种新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在甬城诞生:以签约为载体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家庭医生走入寻常居民家,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他们是群众眼里的健康管家。
如何让健康管理直击靶心?通过互联网搭建信息平台,整合区域内居民的诊疗信息与检查、检验结果和各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档案。激活后的一份份电子健康档案为健康管理提供准确、完整与及时的居民健康信息。
这样的健康管家制度在推广中不断“转型升级”。其中,海曙区让健康管理找居民“粉丝”;江东等地推出契约式健康管理;各地还组建了形式多样的健康俱乐部或自我管理小组。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告诉记者,健康管家进门,辖区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提升6个、7个百分点,老年人健康管理率提升近15个百分点。
眼下,一项健康危险因素的社区诊断正在展开。宁波将对更大范围的健康人群通过饮食、运动与生活习惯实施健康管理,从根源上减少疾病发生。记者蒋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