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除了最普遍的无偿服务模式外,还有微酬服务模式和培养孩子兴趣的特色教育模式,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社区还有校本延伸模式。可以说,每个社区都根据各自的特点摸索出了一套合适的办校模式。”江东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华侨城社区活动室的墙上,有一张“四点钟学校”的课程表。据介绍,科普是这里的特色,像种植、陶艺、天文、机器人等课程都受到孩子的欢迎,多的时候有七八十名孩子来这里。
“四点钟学校”并不是简单的托管,这是大家的共识。在白鹤街道贺丞社区“四点钟学校”校长孙幼波看来,这让孩子们的教育被纳入到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安全地带,很好地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
“四点钟学校”社区服务模式走向全国
近两年,江东区政府、街道两级投入5000多万元,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在全区所有社区建立了校外课堂、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网上图书馆等一系列青少年教育和活动场所,依托“四点钟学校”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未成年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2006年,中央文明委在江东区召开全国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决定将“四点钟学校”社区服务模式向全国推广。江东区为此在“四点钟学校”标准化建设上积极探索,制订了管理规范和星级考核管理办法,并逐步使之提升为国家标准。
记者 胡菲 通讯员 郜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