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处干栏式建筑的发掘发现
1.河姆渡遗址
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建筑专家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房屋平面形式因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今天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农村还可以见到此类建筑。
2.田螺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离河姆渡遗址很近,发掘出土的多层次的成片干栏式建筑柱坑遗迹以及有序的村落设施布局形态,向人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河姆渡文化研究视角,即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史前村落遗址。
该遗址出土了多层次以一系列柱坑为主要形式的干栏式建筑遗迹,真切地反映出以挖坑、垫板、立柱为特征的建筑基础营建技术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水平,并出现了多重厚薄不一、垫板式的建筑基础营建方式。遗址中的建筑范围和大小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能够挖掘较深的土坑,且能够应用重力与承重力关系的经验进行建筑,其技术水平在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文化中最为先进,对研究木构建筑技术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3.慈城傅家山遗址
傅家山遗址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类型的又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发现的木构建筑村落基址,残留较多的是桩木、木板,带有榫和卯孔的建筑构件。这些构件的制造技术似乎比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更胜一筹。
村落遗迹为木构建筑基址,坐西面东,背靠傅家山,面宽方向长度30余米,并在南北两端的地层中延续。建筑基址进深方向宽度约16余米,有7至8排的木桩。基址残留较多的是桩木、木板,还有带有榫和卯孔的建筑构件。其中桩木成排、成组有规律地向面宽方向分布,木板散乱于其间。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