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四明山上觅“仙踪”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2月09日 07:59   【 】 【打印
0

  东汉末年,有江苏下邳人刘纲为上虞令。刘纲性喜神仙方术,闻有一位得道仙人白道人(又称白君)隐居在梁弄白水山潺湲洞侧,便弃官挂印,偕夫人樊云翘双双拜白道人为师,在洞侧结庐学道。匆匆过了数十年,两人道术渐进,能檄召鬼神,禁制度化之事。相传刘纲为了检验自己的学道成果,经常与樊云翘较量法力,结果事事逊于樊云翘。学道既成,将升天,会交友于大兰山顶。刘纲攀援一棵皂荚树数丈,然后向上飞举,与众亲友挥手告别。樊云翘则在树下一座桥边,等一片祥云飘然而至,也脚踏彩云冉冉而去。刘樊升仙的故事载于晋葛洪的《神仙传》。大兰山今称大岚山,大岚镇上至今仍有升仙山、升仙桥等地名。而白水山今称道士山,山上潺湲洞虽已不存,但洞旁号称“浙东第二瀑布”的白水冲瀑布仍长流不歇。后来,人们在他们升仙的地方建了一座祠宇观,又在观旁建樊榭以祀樊夫人。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因为祠宇观山高路远,而移置于白水山潺湲洞旁原为奉祀白道人的白水宫。明正德、嘉靖年间,祠宇观圮。2005年,梁弄镇政府为开发旅游资源,在旧址附近建玉皇殿,恢复了朝天门、八卦坛、过云桥等建筑。

  南朝梁时,会稽孔道隆、孔道微天师世家的从孙孔祐居樊榭学道。他曾见山谷中有钱数百斛,在他眼里不异于瓦砾,而樵者争相取之,结果都化为瓦砾。有一天,一头白鹿中矢来投孔祐,孔祐养其创,痊愈后而去。数年后,白鹿再来投孔祐,孔祐遂乘白鹿仙去。后人在樊榭旁建鹿亭以纪念这件事。现在余姚尚有鹿亭、白鹿等乡村,名称都根据这个典故而来。

  旧时人们从梁弄上四明山,须走一条叫“羊额岭”的古道。古道附近的山上,生产闻名中外的名茶瀑布仙茗。关于瀑布仙茗及羊额古道,也有一段传奇故事。南朝梁时任昉在所著的《神异记》中说:“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百青羊,饮瀑布水,曰:‘吾丹邱子也。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他日瓯羲之余,幸不忘也。’洪因立茶祠,是后往往获大茗焉。此岭所以名羊额也。”到了唐代,瀑布仙茗因载入陆羽的《茶经》而声名远扬。如今,在羊额岭下的道士山、建峒岙,仍生长着大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茶树。2009年,大岚镇政府在羊额岭上的大岚村重建了茶祠,供好古者凭吊。

  大家都知道,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黄宗羲有好多字号,其中最有名的是梨洲。他的这个号,也有一个典故。东晋时,会稽人孙绰与族兄孙统同游四明山,偶得梨数枚,环顾左右人迹杳然,怀疑为仙人所遗,便名其地为梨洲山。明代诗人汪纶曾有诗云:“梨因孙绰来时见,桃是刘钢去后栽。”清军入关后,黄宗羲率义军在梨洲山抗清,遂以梨洲为号。新中国成立后,梨洲山所在地先后成立梨洲村、梨洲管理区、梨洲公社、梨洲乡,现属四明山镇。

  因为四明山有如此丰富的仙道人文历史,所以在唐代道士司马承祯编撰的《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唐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都载明四明山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九洞天,名曰丹山赤水洞天,由真人刁临一治之。在黄宗羲主编《四明山志》时,又将今余姚境内的茭湖山、梨洲山、大隐山定为道教三大福地,四明山由此更是名声大振,前来寻访的四方人士络绎不绝。

编辑: 郭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