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中国草席编织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织”梦人生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2月09日 08:35   【 】 【打印
0

  如今,老人早已从席机边离开,偶尔才会碰一碰。空闲时,她喜欢翻阅老照片,回忆曾经的青春岁月,怀念这一生的编织梦。

  姓名:袁阿蓝

  出生:1929年

  身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草席编织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临近冬日,记者来到草席之乡———宁波古林镇,位于镇中西南的仲一村正是从古至今做洋花草席出名的地方,也是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草席编织工艺的传承基地。

  “我们村编织草席,少说也有上千年的历史。”84岁的袁阿蓝告诉记者,仲一村是2004年新村合并之后才有的名字,她们村原来的名字是郑家漕村。

  袁阿蓝何许人也?这是一个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老人,纯朴、憨厚。她这一辈子一心只专做一件事———编织草席。最后,她成了草席编织专家,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草席编织工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织入现实

  黄古林这个地方与草席编织似乎有着悠长得令人无法想象的渊源。1973年冬,宁波鄞县古林镇芦家桥史前文化遗址中,人们惊讶地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碳化草席碎片,这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的祖先已经开始利用野生灯芯草编织草席。1954年,周恩来总理指名黄古林生产的“白麻筋”草席作为国礼赠送给参加日内瓦大会的各国首脑,从此“黄古林草席”更是名扬四方。

  而生于此长于此的袁阿蓝,也许在血脉里就已经与草席有了无法割断的联系。

  童年的印象里,袁阿蓝无数次看到过父母两人,一个坐在席机前,进行压筘,另一人坐在席机的侧面叉草……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流畅,几乎没有间隙,也没有停顿。这需要多少年的合作,才会有这样默契?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 郭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