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 资料图片
“唐卡”是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宗教卷轴画。藏家拿价值约9万元的“唐卡”去书画社装裱时,被双面胶和胶水污损,价值大幅缩水。藏家便把书画社告上了法庭。昨天,海曙法院作出判决,书画社赔偿4.8万元。
装裱时“唐卡”被污损
家住鄞州的孙女士是一位“唐卡”收藏者。近日,她把在海曙区鼓楼附近经营一家书画社的白某夫妇告上了法庭,原因是,她送去装裱的“唐卡”被污损,价值大幅缩水。
孙女士诉称,去年7月,她将自己收藏的13幅珍贵“唐卡”交由被告白某夫妇装裱,但在装裱过程中,白某夫妇违反最基本的操作常识,直接用双面胶和胶水用于粘贴和装裱,导致其中一幅“唐卡”图案正面出现双面胶粘痕,另外12幅唐卡亦因胶水粘贴而严重受损。
孙女士表示,两被告的外行行为导致13幅“唐卡”的收藏价值大大降低,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故要求对方赔偿损失8.2万余元并支付利息。
被告白某夫妇则辩称,他们的装裱操作没有任何问题,不存在所谓的违反基本操作常识的情况,他们从事裱画行业以来都是这么装裱的。至于“唐卡”出现痕迹,一部分是原告自己的原因,另外这种艺术品因时间长了出现腐烂等情况也属正常。
专业鉴定“唐卡”大幅贬值
案件审理中,其中一方向法院提出了鉴定申请。海曙法院委托中国画院有限公司出具了评估意见书。鉴定机构认为,涉案的13幅“唐卡”市场总价值约9万元,由于装裱不慎,其中一幅“唐卡”严重受损,已失去收藏价值;另外12幅“唐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损,使其收藏价值贬值。最终鉴定机构认定,这13幅“唐卡”现在的价值为4.2万元,也就是缩水了4.8万元。
根据鉴定书,海曙法院昨天判决白某夫妇应当赔偿孙女士损失4.8万元。
名词解释
“唐卡”:“唐卡”是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内容上多为反映西藏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等特色,故极具收藏价值。
收藏知识
“唐卡”的装裱分为两种,一种是藏式装裱,一种是汉式装裱(装框)。藏式装裱类似国画中的卷轴装裱,将“唐卡”和布料缝合在一起,木条作为两轴。汉式装裱是和装饰画一样的,用卡纸(一般须在两层以上)隔开“唐卡”和玻璃的空隙,装在木框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在选用木框的时候,建议选用质量较好的材质,以免木框的变形对“唐卡”有影响。藏式装裱需要在藏区进行装裱。一般来讲,藏式装裱适合北方,因为北方天气干燥,而南方空气中的湿度比较大,对“唐卡”的长期保存有些不利。记者 黄金 通讯员 李义山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