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甬山之上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1月01日 08:39   【 】 【打印
0

  站在甬山之上,心里始终荡漾着一种温暖的情愫。这种情愫,来自于对甬山的亲近、热爱。我的家乡蒋葭浦村距甬山仅两公里之遥,只要一抬头,就能见到甬山的风姿。算我与甬山有缘,从小学到高中,我在甬山脚下读了七年书,也整整爬了七年甬山。体育课,老师喜欢叫我们爬甬山,劳动课,我们经常到山上塔边的茶树丛施肥浇水;秋天,学校发动小秋收,我和同学一起到山上捡橡子;课外时,我们会到山上寻找乐趣,如捡野毛栗、找松果子、采栀子花和野菊花、捉蝴蝶等。有时候,我会爬到半山腰看书。我还曾在初中同学的家住宿了好长一段时间。甬山,成了我生命中最亲近的一座山。

  走在甬山上,心里滋生着一种自豪。甬山是四明山的余脉,如果把四明山比作长龙,那它就是龙尾,这条龙尾对于宁波来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作为宁波人,我曾探究过宁波简称为“甬”的出处:宁波自周朝起简称为“甬”,源于甬江,而甬江之名又源出甬山,皆因甬江上游的剡溪流经甬山。甬山的出处有两个版本,一说甬山山峦形状似一口覆盖的大钟,如甬字,故称;另一说以涌的意思为甬作解,即甬山的水源丰富,如泉涌一般。后人一般推崇第一说。据记载,以“甬”简称宁波至少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未近甬山,就能远见一挂人造瀑布从几米高处流泻而下,流经层叠的红岩,右边直立着红色的巨石,写着金光闪闪的“甬山胜景”。我愣了一下:甬山什么时候穿上了这般亮丽的外衣?上山的石阶也是重新铺就,三四米宽的条石一直延伸到山顶,给爬山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少了些原先的韵味。记得多年以前,甬山的山脚边,尽是人家,从山边贯穿南北的小路过来上山,须经过一个石桥洞,登上几十级石阶后,有一个山门的遗址,山路比较狭窄,石阶高低不平,真想不到沧桑的甬山,有一天会变得这么气派、这么现代化。山路的两旁是红色的岩石,这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砂砾岩”,又称“丹霞地貌”。红色的山泥、红色的砾粒和神奇的红崖,真可谓是“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形态各异的赤壁丹崖与绿树相映成趣,步步皆景,美不胜收。道光年间《四明谈助》就有所记载:“自趾至巅皆奇石,突兀离奇,如巨灵布武。”拾级而上,我摸摸这块弥勒大佛肚状的岩石,亲亲那块龟背似的巨石,又在亭边心形状的巨石打一小坐,仿佛又回到了少年的时光。沧海桑田,当年的少年早已长大,奇石却似一颗赤诚的心,默默地守护着亘古不变的诺言,只是岩石上新刻的红色大字,反而令我找不到旧时的感觉。

  半山有一旧石亭,亭子正中是一张单腿独立的铁桌,桌面已锈迹斑斑。站在亭边向四处张望,山下的美景一览无余:车来车往的高速公路和立交桥四通八达,自西南而来的剡江玉带似的缠绕在甬山脚下,使甬山增添了几分灵动。西南边的四明山延绵不绝,雄伟巍峨,东边的宁绍平原美丽如锦,富饶安宁。想到晋代玄学家郭璞云游甬山时说过的“明山剡水,气势甬甬,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的预言,早已成为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山下剡溪的大弯处古时称作“剡川一曲”,天宝初年,唐玄宗把它赐给了年老的贺知章,因贺知章曾在剡边垂钓,后人就在此处筑了剡曲钓台,又称贺监钓台。

  过半山亭有两条岔路,西北通向清水庵,正北通向白雀寺。我们先取道清水庵,一路山径曲折,翠竹掩映,树荫蔽日,山路的尽头就是清水庵。庵里的大雄宝殿是一个天然岩洞,叫头陀岩,内有水潭。左殿供着眠佛,全身洁白,神态安详。右殿供着葛仙翁,手执仙佛,一脸庄重。这里曾是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字稚川)炼丹的石洞。前不久,我在《奉化补义志》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记载:“南崖晋葛稚川曾炼丹于此,名塔岩院,梁真明二年僧元绰修改塔山教寺,明永乐间废,崇祯间琼州同知蒋三槐迁清水庵(前在山麓),于该废基建造,改今名,故亦曰清水庵。”一直以来,我对于清水庵有一种莫名的感情,合卷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我对此庵冥冥中的情感所在,原来迁址清水庵的蒋三槐竟是我们蒋葭浦人的老祖宗。

  关于眠佛来历,相传葛洪炼丹期间,“洞内常有怪物出现,稚川掘山石如人形以镇之,名曰眠佛”。我想,此眠佛肯定不是彼眠佛,现在的眠佛是后人根据这一传说塑造而成。

  从清水庵西侧而过,是一条未经修饰的山径,我们默默地走在树木、竹林、古藤之中,荒野的山径显得古朴,路边垒起的石块早已长满了青苔,只有在这里,才能使人有回归山野怀抱的感受,萌发访古寻踪的念想。午后的阳光斑驳地照在古树怪石间,山上透出了一种湿润、碧绿的气息。山径北面,有一段又窄又陡的山路,路的尽头就是白雀寺的背部,几棵高大的沙朴树在寺院背后突兀着,撑开着巨伞状的枝条。

  白雀寺是一座千年古寺,曾与雪窦寺、岳林寺、青莲讲寺并称为奉化四大名寺。据《奉化补义志》记载,白雀寺“创于何时建于何人无从稽考,或云六朝智者大师所创建也”,但其中提到六朝年间智觉大师、清光绪年间见源大师分别建造、扩建了白雀寺的过程。一行文友在白雀寺稍作休息,住持师父用家乡的铁观音茶热情地招待了我们,言谈中,师父对于光大白雀寺有着坚定的信心。有人建议:在白雀寺内建造一间钟楼,寺钟与甬山形状一致,钟声一响,绵延不绝,传至方圆数十里,可作为白雀寺的独特风景。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师父的兴趣。

  白雀寺地处甬山的山顶,而山顶其实是一块很大的平地,白雀寺前有寿峰古塔,故当地习惯称甬山为塔山。它是由后唐时任奉化县丞的童义发起建造,造塔有两个目的,“以便瞭望狼烟,而备一邑文峰”。寿峰塔为甬山增色不少,清代蒋翼清曾作《甬山高塔》一诗:“山头突兀,昂耸太空。雾迷文峰秀,烟冲警信通。夜顶明星探碧汉,朝迎嫩日带轻虹。”

  千年以来,甬山上不但留下了道家葛仙翁的足迹,还留下了贺知章、梅尧臣、戴元表等文人墨客飘然的身影。甬山旧时有“七十二洞二十四景”,除前面提到的,还有招贤古墟、童左丞庙、寿德长桥、水底厂洞、铁锁沉江、平岩洞、福寿厂、千僧井、百步阶、梅子谷、瑞香厂、燕岩、松关、曲崖等景,小时候在甬山之上,我曾遇见过几处断墙残瓦,还在断墙处捉过迷藏。时光匆匆,来不及挥挥手,诸多往事旧迹早已随风而逝。真希望有一天,能约几个志趣相投的人,撇开山径,在无人涉足的荒野处,来个甬山寻古,期望能与久远的往事作一次邂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甬山虽然并不巍峨,但作为一座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山,值得大家都来看一看、游一游。

编辑: 陈奉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