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首场招聘会现场。
昨天,宁波市第24届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在宁波人力大厦举行。首场招聘会共有300家单位参会,需求毕业生6200余人,有3500余名毕业生进场洽谈。
今年,求职主角变成了90后。从数据上看,一名学生有近2个职位可供挑选,但真正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记者在招聘会现场遇到了浙江农林大学大四应届毕业生小徐,她的经历也许会引起许多同龄人的共鸣。
记者 樊卓婧 通讯员 陈盈
求职经历
妈妈帮着一起排队
各单位摊位前人数冷热不均,许多摊位前门可罗雀,而在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摊位前,应聘者排的长龙蜿蜒近10米。小徐的大红色帽子和她妈妈的紫色羽绒服在队伍里特别醒目。
母女俩各站了一个队,站在中信银行摊位前的徐妈妈告诉记者,她们8点半就坐公交车到这儿了。“到银行应聘的人实在太多,我在这儿排,能快一点儿。”她把女儿的包也拎在手上。
银行招人要学历还要身高
在光大银行前排队的小徐短发,黑框眼镜,手里握着一份卡通资料袋,里面是10多份简历。前面长长的队伍让她有点灰心:“竞争者太多了!”
后面两名女生聊了起来:“今年竞争好激烈,我觉得我们10个人里面,能进一个就不错了。”一名来自本地高校的女生告诉记者,几家大银行在之前已经进行过校园招聘了,要求非常严格,都要求一本院校,有的还指定要211工程的。
“还有身高限制呢,女生必须165厘米以上。”另一名女生告诉记者,前不久一家国有银行招聘,面试时门口放着红外线扫瞄,身高低于标准的女生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见记者表示惊讶,好几个女生附和,表示有同样的经历。
排队半小时求职半分钟
半个多小时后,小徐终于面对面地坐到了光大银行招聘人员的面前,递上了简历,对方要求她介绍一下自己。
“我是浙江农林大学的,财会专业……”她显然挺紧张,放在膝盖上的双手不自觉地绞着围巾,“我做事挺认真的,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你先把简历留下,如果需要面试我们会通知你的。”招聘人员示意她可以离开,记者看了下表,从她坐下到离开,只有不到半分钟时间。
中信银行的摊位前,徐妈妈也差不多排到了,很快轮到小徐,但和招聘人员交流的时间同样很短。
“人太多了,来不及细看,而且这次也不打算招太多人。”光大银行人力资源部一名姓邵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金融、财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很多,所以他们挑人也格外严格。前几个月校园招聘已经招得差不多了,这次现场设摊,主要是看看有没有因为考研、考公务员遗漏的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录取比例应该不会太高。
一个上午都没有达成意向
小徐面试的时候,徐妈妈继续给女儿找合适的岗位。宁波数字电视公司有一个财会实习生的岗位,应聘的人不多,徐妈妈拉女儿过去看看。招聘人员也热情,但聊了一会儿,小徐兴奋的神情没有了。
“他说现在年底,比较忙,想找个人暂时先顶一下,一直做到明年四五月份,到时候要不要还不知道呢。”小徐说,“我不想做临时工。”
到中午11点,小徐还没有和任何单位达成意向。当然,这也在她意料之中。
热门专业其实求职挺难
“当时觉得财会、金融什么的都是热门专业,工作应该好找的。”小徐说,选这个专业是妈妈的意思,妈妈觉得这个工作适合女孩子,也稳定,而她自己也没什么别的想法。
“不是我一定要去大银行,只是只有他们才招应届生。其他很多企业,哪怕只招个出纳,也需要有工作经验。”小徐说。而大银行竞争又很激烈,她的学校是二本,而财会专业也不是学校的强项。
小徐说,她对现实也有清醒的意识。实在不行,就去小企业锻炼锻炼,有了工作经验再说。
HR感受
许多90后会“闪辞”
毕业生在兜兜转转的同时,其实很多企业招聘人员心里也挺纠结:“90后思维活跃,爱表现自己,但有些好高骛远,执行力不强,需要磨练。很多人开头说得挺好,愿意下基层,愿意吃苦,可往往坚持不了半年就辞职。招好还是不招好?”
“3个来找工作的,起码有1个是2012年7月份毕业的,算得上闪辞族。”宁波星箭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何小姐说。很多HR(人力资源)同行也认为,三成90后会“闪辞”。
万华工业园热电有限公司一名招聘负责人说:“听说要下车间三班倒,一半人就不留简历了;真到企业下车间,又走了一半;3个月后,就没留下几个。”
“招聘来的培训专员,结果一星期就走了3个。他们以为做培训专员是专门培训别人的,很威风。结果到了公司,发现要先轮岗,被培训,就走了。”宁波泛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
HR们说,辞职的原因有很多,上班地方远,杂活干得太多,出差太多,其实根本原因就是,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初选专业的时候不知道喜欢什么,现在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有点不顺心就想走。”
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你心里有数吗?
“许多孩子还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填志愿一味找热门专业,找工作就不容易了。”市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这两年,许多年轻人高考选专业的时候总是想当然,或者受影视剧影响,以为选了这些热门专业,出来就是白领,就可以体面工作,很少理性考虑自己适合干什么、这个社会缺少什么,直到毕业后,他们才会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没有什么专业会永远热门,这名负责人建议,考生填报志愿选择的出发点,应该建立在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基础上。“做有兴趣的事,才容易坚持下去。”
已经定了专业的怎么办?他给出的建议是“坚持和适应。”“适应一个岗位,一般需要6个月以上的时间。至少也要4个月。适应岗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一般要1年左右。闪辞,对自己的能力提升没有帮助。”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