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鹿亭三座桥:李家塔板桥、大方桥、白云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1月13日 08:47   【 】 【打印
0

  四明山鹿亭的风光,大多集中在晓鹿大溪沿岸。晓鹿溪旧时称长涧,发源于东岗山,自西向东流经鹿亭乡全境,到鄞州注入皎口水库。沿溪而行,群山碧绕,流泉淙淙,村庄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溪途中古桥凌空横贯,形态各异,其中的三座古桥颇有年代与名气,使“孔佑放白鹿,筑亭在山中”的鹿亭更添一道人文景观。

  李家塔板桥

  李家塔板桥(图①)是一座廊桥,位于鹿亭乡李家塔村,横跨晓鹿溪支流北溪。它建于南宋初期,传说康王赵构“泥马渡江”后,被金兀术追到岭后岙,兀术追到岭口战马停蹄不前,使康王安全脱险,后称此地为“马停蹄”。康王登基后,为答谢救命之恩,亲赐御匾建造“会龙桥”,即李家塔板桥。桥全长28米,宽4.5米,建筑采用的是石墩屋盖式。整座桥只有一个桥墩,由6根高近9米的大石柱并立组成,顶端用一根条石打横,又在条石上凿槽,把竖石上端做成榫头状,使其牢牢固定。用原始大木作为架设两端的桥板,上盖桥屋10间,其中跨溪7间,2间作为沿岸通道,1间为天医殿。传说建桥时,石条横梁沉重,民工受伤,恰遇吕洞宾仙师路过,以仙药救治,又以神力相助。桥建成后为感谢吕仙恩德,特建“天医殿”塑像敬拜。

  长廊两侧置有长凳,供过往行人休息。桥北迎面有一匾,上书“会龙桥”三字。据说元朝末年,天下战乱,朱元璋逃难流浪于此,日间求食,夜宿桥屋(南首第三间),时值伏天,蚊子咬身,难以入睡。朱令蚊子叮竹,不咬其体,蚊听圣言,逃之无踪,此间桥屋至今无蚊。一天,朱元璋早起失落裤带,便解耕牛之绳用之。牛主人知后责其归还,朱曰:“你不用忧,你村耕牛以后免用牛绳,只用‘啾、留、哗’三音指挥即可。”说来也神,从此,村里耕牛至今都不用牛绳。

  这里原是交通要道,过桥南通白鹿、大岚等地,也是当年四周山民物物交换的场所。随着公路的畅通,经济的快速发展,廊桥渐渐失去了作用。如今桥上行人稀少,然而从它的建筑风格及几百年来的风雨经历,能供后人去欣赏,去借鉴,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大方桥

  晓岭大方桥(图②)位于晓岭村中段,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因形如月洞而得名“洞桥”。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光绪十一年重修。全长17米多,宽5.5米,桥孔净跨14米多,桥面离水高约30米。由于跨度大,桥拱高,远望如长虹卧波,气宇轩昂。桥为南北走向,南有石级13级,北为12级。两侧有石栏板,栏板间有望柱,东西各4根。桥孔两侧镌刻两副桥联,因岁月风雨剥蚀,只能依稀可辨。“大地双峰环碧水,方桥一洞泾行天。”此联巧妙嵌入“大方”之桥名。还有一联,只剩下联,即为“横拦大壑作云龙,”上联损缺,实为遗憾。

  说到大方桥由何人所建、如何建造,都已无从考证,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应运而生的只有山民们茶余饭后的一些传说而已。传说古时晓岭溪两岸宽阔,水流湍急,至汛期更是汹涌如万马奔腾。这桥在水上屡建屡毁,弄得当地百姓一筹莫展,以祈求神灵相助。一日,有位白发老叟顺道而过,见山民望水而叹,于是拾起半截枯枝,对着溪岸一指,喊一声“起”,顿见块块乱石幻化成群群白羊。只见老叟把羊群赶入汹涌水波中,顷刻间一座高大雄伟的石拱桥横贯于水面之上。百姓惊喜万分,慌忙纳头叩拜。但见老叟呵呵一笑,飘然而去。

  大方桥一直以来是晓岭四村八寨的交通枢纽。两百余年默默奉献,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游建起一座钢筋水泥平桥后,它才完成历史使命。

  白云桥

  白云桥(图③)位于鹿亭乡中村,也是一座陡拱式单孔石桥,全长25.3米,宽约4米,其中桥孔净跨12米多,拱矢高度6米之多,这样的比例近似半圆,若与水中倒影实虚相合,远望恰如一轮满月。桥两边共有石级96级,北堍因建造公路填没了部分,尚存30级,南堍为48级。桥身两侧各有9块护栏,8根望柱,其中桥顶的望柱上雕有两对雌雄石狮。桥孔两侧边墙上均有楹联,西联是:“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邨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东联是:“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从桥联可知该桥是鄞、余两地的分界桥。桥身雕刻的对联上面,雕有镇水神兽,至今都完好无损。

  据旧《余姚县志》和中村《郑氏宗谱》记载,白云桥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经多次修缮,现存之桥为清光绪十六年重建。白云桥从建造年代、工艺设计上来说,比大方桥更胜一筹。因此历代众多诗人留下了许多赞咏它的诗篇。如明代诗人王锡衮赞云:“飞梯何经借鳌背,金绳直嵌山之侧。横空贯索插云溪,补天镶地真奇绝。”

  由于南堍至溪岸还有一段距离,洪水时,水流要经此流泄,故在桥南铺设了20个蹬步石,又称“汀步桥”。拱桥与蹬步石巧妙连接,省工省料,利于排泄,可见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惊人叹之。白云桥下,一潭碧水,深不可测,称“石门潭”。有一年大旱,周围的潭水都干了,唯剩此一小潭,有人用竹竿探之,竟无功而返,故有人说:“此潭直通东海龙宫,乃是龙王之睛呀!”

编辑: 杜寅
相关新闻